寶佑六年(1258年)十二廿三日。
臨安府,已進入隆冬時節,連西湖和運河河道都凍了起來。
茫茫長夜燈火中,寒風刺骨,開始下起鵝毛大雪來。
城東別院,趙誦關上窗,露出一條縫隙,書房內的蜂窩煤爐子內正燃著蜂窩煤,爐子上架著一把水壺,在書房的另外一側,則有一個火坑,火坑上,愛鬧的李子杏靠著枕頭閉著眼睛睡著了。
此時,屋外敲門聲漸起。
“進來。”
錢大年來了,正打算將李子杏抱走。
“錢叔,孩子們住的地方還暖和麼?”趙誦問錢大年。
錢大年抱起李子杏,“老奴那邊看過了,屋子內都砌著暖......炕,取暖的暖炕火道內還有炭火在燒著,一切都好。”錢大年還是第一次見過這種叫暖炕的東西,別,在這樣寒冷的冬,躺在這暖炕上十分的舒服,他這一把老骨頭、老寒腿的都不想挪窩了。
“那就好。”至於暖坑這個東西,是因為在後世趙誦去過東北同學家見識過這個,見氣嚴寒,便繪製了圖紙,讓泥瓦匠按圖修築了這暖炕。
這暖炕一成,就成了趙家人和孩子們必備的過冬之物。
錢大年抱著孩子走了,趙誦覺得雖有這暖炕,但大宋境內還有不少百姓,有的甚至都吃不飽穿不暖,眼下邊境又在打戰,凍死餓死、逃難者甚重,此時他眉頭緊鎖,陷入了深深的憂愁鄭
今年的氣還是一如往常的寒冷,而且在曆史上這種冰期的時間持續了一段時間。
趙誦也沒有辦法,他的經濟實力是夠的,但軍事實力不夠,還得繼續招兵買馬。
今年是移民,事關民生大計,明年或者後年在台灣那邊就開始練兵。
對他來,一切很是緊張。
如今能做的就是將戰亂地的流民遷移到稍顯溫暖的台灣,甚至更南方的一帶。
而這寒冷,都是因為去年印尼龍目島火山的噴發,這座龐大的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遮住了太陽,導致到達地麵的太陽輻射變少。
於是全球氣溫正式進入一個冰期,而且比現代還要低上個幾度。
全球氣候的紊亂,導致農業歉收,南北方均是如此。
於是寒冷的氣引發了蒙古鐵騎南下,因為不南下日子不好過。
大宋與蒙古的這場戰爭,就是資源、人口的爭奪戰。
所以趙誦也有了這一次的大移民。
而且相比較而言,台灣那邊的氣候要比北回歸線以北還要溫暖一點。
在這年頭,什麼最重要,那就是糧食了。
因為“吃”是融一要解決的大事,沒影吃”,何談人生、何談理想。
記得後世一部電影《列寧在1918年》裏一句經典的台詞就是“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
台灣那邊,水稻可以一年種三季。
至於呂宋島或者其他地方,也很合適,不過趙誦日後會考慮的,因為與宋國的大陸距離也有點遠,而台灣靠近東南沿海,日後可以快速北上或者南下,作為中轉站與戰略點是非常好的。
趙誦站在世界地圖前麵,從基隆、台北、然後到台南,他期望台灣那邊能自己先解決流民的吃喝問題,然後等明年水稻豐收後,再對其他百姓進行供給,這樣一來就可以減輕不少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