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下輿圖(2 / 2)

諾大的信義門,他搜查之地尚不到一半,他實在不想暴露行蹤,而引來徒眾的警惕及不必要的麻煩。

一切處理妥當,他再一次推門而入。

拐過屏風,在程渺的書房內,首先撞進郭旭揚眼簾的,是一幅懸於牆上的“天下輿圖”。

寬大的輿圖,將書房南向的整麵牆壁,全部占滿。

輿圖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之法繪列。北麵是東突厥的領土,區域之廣延伸至輿圖之外。東突厥以西,是被分裂而出的西突厥。

郭旭揚的視線,從北向南遊移。與東、西兩突厥銜接的,是“西涼王”李軌的勢力範圍。

由“西涼王府”向東看,“梁王”梁師都、“定楊王”劉武周及“燕王”高開道,作為北接東突厥的“老鄰居”,與東突厥常年達成合作關係。那日在“商州城”的刺史府,郭旭揚從康顏口中得知:李軌、梁師都、劉武周,聯合“南陽王”朱燦,欲借東突厥之力,圍剿“唐王府”之事。

作為五方聯盟共同對付的“眾矢之的”,“唐王府”占據了從太原到長安的、中原以西的大片疆域。其西除了“西涼王府”之外,此前還有一勁敵——薛舉之子薛仁杲。

然而,去年十一月,薛仁杲敗於秦王李世民之手,其軍隊疆土皆被“唐王府”所吞並。郭旭揚看到輿圖之上,薛仁杲處,畫了一個“圈”,又畫了一個“叉”。

自隋朝名存實亡以來,“唐王府”以東,幾股實力較盛的番王勢力並存:“洛陽王府”的王世充、“西魏王”李密、“夏明王”竇建德、“南陽王”朱燦、“宋義王”孟海公,以及剛稱帝不久的宇文化及。

再看東南片區的江淮等地,杜伏威及輔公祏並稱“江淮楚王府”雙雄,與“楚王”李子通、“梁王”沈法興兩方,勢同水火。連年的征戰,擾得當地百姓不得安寧。

“南梁王府”無論軍事或是經濟,都極其強盛。“南梁王”蕭銑將嶽州定為都城,西南的大部片區,皆被其收入囊中。隗狸此人行事詭譎,且與龍瀛劍關係密切。他自稱是“南梁王府”的入幕之賓,或許正是看中蕭銑的兵力及財力。

除此之外,其他綜合實力較弱的番王諸侯,或是地處偏遠的蠻夷之地,亦詳盡地列畫在輿圖之上。

郭旭揚注意到,除了薛仁杲之外,“李密”二字,亦被畫了一個紅色的“叉”。

此外,已故的“西秦霸王”薛仁杲、“宋義王”孟海公、“魯王”徐圓朗以及“知世王”王薄,均被圈在紅色的圓圈當中。

“此輿圖詳列各大小勢力、山川河流,甚至連重要的州城郡縣亦細細描繪。萬重山是意在天下麼?”

“打叉指的是君主身死、王朝覆滅,畫圈又是何意?”郭旭揚心下嘀咕,頭腦中已掠過好幾種可能性。然他不打算妄下定論,便將目光自輿圖處收回,開始翻找書房內的文書物什。

**“淺議”寫文之十二:

關於“環境背景”。

我開始寫這個文的時候有想過:是一開篇就點明曆史背景、環境勢力?還是一開篇先寫人,將角色和故事立到一定時間和程度之後,再寫環境背景?

最終,我選擇了後者。

甚至是在文中寫環境背景,我也是直到第三十一章開始,才慢慢滲透,不敢一下子花大篇幅、多筆墨去寫。

因為隋末後的亂世,群雄割據,大大小小的勢力數十個。在角色還沒認清、故事還沒成型之前,空泛地介紹這麼多的勢力背景、地理疆域,個人感覺,以讀者的視覺來看,應該會覺得很無趣吧,而且估計看了也不進腦(了解這段曆史的人除外)……所以,我不想冒險選擇前者那種“趕客”的寫法。

即便是這一章,我也隻是挑幾個重要的勢力,寫了個大概,後麵有需要的時候,還會繼續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