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古便是一座仙山,太白金星的化形之山,金星墜地於此而出。
周時為太乙山,太乙即是太極之意,是陰陽和諧,相輔相成之大道。山上各種神奇的自然景觀,氣候變幻,都隻能讓人冠以“神”字,而不得其宗妙,因此便有了數不盡的傳。
拔仙台,又稱封神台,位於秦嶺主峰太白山絕頂,海拔771米。站在拔仙台上,萬山俯首,層巒疊幛,似群臣拜君王的陣勢和威嚴。
傳薑子牙扶佐武王伐紂時,犧牲了不少西岐和殷商的將相兵士。為了安撫這些陰靈,薑子牙受其恩師元始尊之命,在伐紂成功之後,對已故將相兵士和王侯設壇祭奠,封神安撫,並授贈一根打神鞭,若有不遵命者可予鞭撻正聽。
武王伐紂成功後,薑子牙遵師命,遂在西岐發跡之地或附近設壇封神,經多日多地查看,封神台選在太白山之巔的最高處。封神這,薑子牙傳令武吉、南宮等鎮守,沐浴更衣,拈香金鼎,酌酒獻花,繞台三匝,先拜畢誥冊,然後開讀元始尊誥:“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尊敕曰:嗚呼!仙凡路回,非厚培根行……,生死輪回,循環不已……,特命薑尚依劫運之輕重,循資格之上下,封爾等為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按布周,糾察人間善惡,檢舉三界功行禍福。自爾等施行生死,從今超脫,有功之日,循序而遷,爾等其格守弘規……,掌握絲綸,故茲爾敕,爾其欽哉!”之後開始一一封敕,共封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之職。
太白山的斜峪關,自古以來是兵馬往來的必爭之地。相傳西漢時,劉秀和王莽交戰,王莽打敗劉秀後,劉秀調轉馬頭,進山南逃時,王莽催馬窮追不舍,一直追到斜峪穀口。追著追著,眼看就要生擒劉秀的千鈞一發之際,從路心蹦出有三間房大的巨石來,把王莽和劉秀隔開,將王莽追路擋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劉秀得救了,他回過頭來感激不盡,立即停下飛馳的戰馬,手持寶劍向石頭上麵一插:“我封你為將軍石”。
王莽惱羞成怒,企圖催馬繞道前行。不料從巨石的背後又跳出一隻斑斕猛虎來。猛虎張著血盆大口,一步步地向王莽逼進。這時戰馬嘶叫,王莽嚇得魂不附體,立即調轉馬頭,倉皇逃回營去。從此猛虎也就臥在將軍石旁,變成塊巨石,人們把它叫臥虎石。
在太白山上,有一片平坦寬闊地帶,這裏四麵群山環繞,風景秀麗,環境幽靜,花草茂盛,據這是韓信的“點兵場”。
漢朝時劉邦手下將領韓信帶兵和楚霸王項羽交戰。韓信當時兵駐太白山,他選擇了這塊宜人之地操練兵馬。在操練中,韓信話常常因水聲過大而士兵聽不見。士兵要求韓信把聲音放大,誰知韓信聲音再大,還是聽不見。當時韓信練兵心切,於是氣衝衝地從腰間取下弓箭,隻見他彎弓搭箭,“嗖”地一聲,箭出水停。從此這裏河床幹枯,河水斷流,一個水聲喧鬧的地方,變成了寧靜宜人的練兵之地。
而關於太白山的傳太多太多了,我也是傻愣愣的就那樣的坐著心裏麵擔心著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