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蓋聞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

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

巳則挨排;日午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

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地昏曚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

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

近子之會,而複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

萬物未生時。”到此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

四象。故曰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醜之會,而逐漸堅實。

《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至此,地始凝結。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醜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

謂之五形。故曰地辟於醜。又經五千四百歲,醜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曆

曰:“氣下降,地氣上升;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清地爽,陰陽交

合。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

生於寅。

此僅一星球之形成,上古時期有九名塵埃生物經曆此星球的形成以及萬物的形成,此九人皆有莫大神力!此九神被世人稱為盤古三皇,五帝,但其真正之名卻已忘。

正是此九人,盤古創出體一道,三皇創出魂一道,五帝創出魄一道。

自此,體魄魂三道在這個星球之上,繁衍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魂之意於《康熙字典》

【唐韻】戸昆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昆切,??音渾。【文】陽氣也。【易·係辭】遊魂為變。【禮·檀弓】魂氣則無不之也。【左傳·昭七年】人生始化為魄。旣生魄,陽曰魂。【疏】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淮南子·山訓】魄問於魂。【注】魄,人隂神。魂,人陽神。【白虎通】魂,猶伝伝也,行不休於外也,主於情。【又】魂者,芸也,情以除穢。又【揚子·太??經】魂魂萬物。【注】魂魂,多貌。又【韻補】葉胡勻切,音芸。【曹大家·東征賦】乃遂往而徂逝兮,聊遊目而遨魂。曆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艱,音勤。又葉胡勬切,音弦。【黃庭經】赤帝黃老與我魂,三眞扶胥共房津。津,音煎。

體,可為武,也可為道,於後慢慢述明!

魄,為人體中一特殊能力!於後慢慢述明!

棋局於人世間之傳: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堯帝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裏蕩來蕩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堯啊,你隻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幹大事呀!”堯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裏,對他:“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堯帝從山下被侍從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氣喘籲籲的樣子,丹朱心裏不免有些心軟,隻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麼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起?”堯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孝子啊,你也不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麼廣闊的土地,這麼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堯帝一聽丹朱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歎了一口氣:“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裏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堯帝:“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隻要肯學就行。”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裏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