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光覺,引爾出淵
降異象,大燕國星勢微,然微弱之中又帶著若隱若現的光芒,鐵刹山後山之上,有道士已經觀察數月,看到今日局勢心中大石終於落地。
燕,大業二十一年冬!大燕半壁江山受到暴雪殘害,數萬百姓凍死,凍傷,無家可歸,皇帝立即下令開糧倉,濟萬民,可是還是有大量百姓無家可歸,皇帝派人查看後發現官吏腐敗,貪汙受賄,皇帝下旨嚴查,查處貪官數百名,皇帝震怒,共斬殺二百六十四人,誅九族二十人,其中包括朝中大吏六人。
燕大業二十二年春!河流解凍,大水決堤而出,又有數以萬計百姓受災,同年夏,全國多地爆發瘟疫,同年秋,糧食重地受蝗災影響,收入微薄。
大燕災不斷,讓齊國起了滅燕國的念想,而此時,大燕皇帝,燕孝宗東方無為,無心關注其他國家動向,一心在安民,平災中。
陛下,河西決堤,上百良田毀於一旦,河西數千百姓死於洪水。
陛下,隴南幹旱,百畝良田作物旱死,百姓食不果腹。
陛下,齊國屢犯我南通邊境,百姓家畜多被搶奪。
陛下,北漠之中盜匪橫行,百姓民不聊生。
陛下————。
夠了!你們倆先下去。皇帝從一堆奏折中抬起頭,黑黑的眼圈,幹裂的嘴唇,沒形象的衣著。怎麼看都沒有一絲皇帝的樣子。皇帝桌前跪著兩名官吏,看了看兩位丞相,兩位丞相點了點頭,兩名官吏退下。這大殿內還有兩個臨時加的桌椅,一邊是文丞相葉瑞卿,一邊是武丞相白之恩。他們一直隨皇帝在這裏處理朝政。
皇帝:來人,傳李訥。
片刻後。臣暗流,李訥叩見陛下!
李訥,你可知現在大燕的情況。皇帝問道。
李訥:大燕現在內憂外患,兵強馬壯的魏國虎視我國,齊國近些年又有異動,西涼雖與燕國無犯,但是他的版圖卻是一直在擴充,楚國遠在南方,對燕國暫無威脅。大燕國內卻是大雪融化,河流上漲,淹沒了莊家,多地還爆發蝗災,瘟疫。大燕現在危機四伏啊。
皇帝:不錯,但是最讓我擔心的是兵強馬壯的魏國,如今燕魏交界之處,匪頭四起,我要你帶走幾個親信,插入北漠,清理北漠匪徒,穩定一方安定。
李訥:陛下要臣做匪?
皇帝:不錯,北漠一直不寧,匪除淨了還會有,倒不如朝廷暗中扶持一個,也可穩定一方。
臣李訥定不辱皇上囑托。
皇帝:退下吧。
李訥:臣還有一事稟報。
皇帝:。
李訥:臣苦心追查數日,前些日聽到,已有得道高人出關,望皇帝能展新顏。
李訥:臣告退!
皇帝並沒有在接李訥的話,而是問其他情況。
皇帝:你們看派誰前往南通關,安撫民心,穩定邊關。
葉瑞卿:臣舉薦一人。
皇帝:葉卿平身,有話但。
葉瑞卿:勤武王夫人已經有孕,勤武王不在適合遠行,太子命係國事,不可前往,朝中武將皆缺少謀略,禽山侯還是一介女流,若是他夫君在世還好,臣思來想去,舉薦犬子葉遊方。
皇帝思索後:他雖然口才一流是我大燕四大文才不假,但是穩定邊關也靠手段和功夫,你孩子不會武功。
白之恩:陛下,那就讓我那幼子隨同前去,也算是曆練曆練,增長些人事。
皇帝思索之後道:依愛卿所言,李公公擬旨。
片刻後
李公公:皇上該出發了。該前往太廟祈福了,然後還要去台宗做法事。
當一切都做完後,皇帝回宮。而就在著來回走過不下百遍的路上發生了變故。
燕孝宗的儀仗從宗廟回到皇宮。百姓忙跪在地上,山呼萬歲。人群突然躁動,隻見一道人站在到中間,右手持拂塵,左手托錦盒。高喊到:書降世,憂慮盡掃,重振朝綱,欲知詳情,城外孤寺。那道人完後,便消失在人群之中。
皇帝心中突然覺得安定不少。皇帝拂了拂龍袍,道:傳文武丞相來我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