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年間,皇帝朱厚熜醉心於修道煉丹,尋求長生不老之法,幾十年不上朝。內閣首輔嚴嵩攜其子嚴世蕃把持朝政,結黨營私,迫害忠良,一生隻為弄權發財,從不理政事。朝廷內閣次輔徐階雖有報國之誌,卻苦於勢單力薄,始終無法與嚴黨抗衡,隻能秘密搜集嚴黨罪證,力保忠良,怎奈嚴黨過於強大,還是不斷有忠臣義士慘遭嚴黨毒手。

朝廷內一片烏煙瘴氣,可民間卻是另一番景象。正是由於朝廷從上到下全都疏於朝政,對民間幹預極少,才使得民眾生活自由,商賈活躍,加之大明一朝賦稅一向不高,故而產生了不少鄉紳巨賈,當然,還有山賊盜匪。

此時的明朝外有倭寇擾境,海盜劫船,內有山賊強盜,飛賊殺手,商隊行走辦貨經常遭劫。而朝廷發給各級官員的俸祿又十分有限,令文武官員用在剿匪上的銀兩捉襟見肘,所以不管是那種匪盜,剿滅起來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也是商賈局戶們不得不倚靠民間力量,此時鏢局林立,有些大戶還養有人數眾多的家丁護院,以求太平無事。

即便如此,還是時有綁票、暗殺發生,而且盡是武林高手所為,官府管不了,民間更是無法管,故而,也催生了一種特殊的行當:賞金捕頭。賞金捕頭開始出現是因為官府發懸賞榜文,捉拿朝廷要犯,有些有本事武夫便揭榜捉人。後來商戶們為了有命自保或報仇,也發懸賞榜文,官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此事對府衙而言並無害處。若捉不得得匪患又折了賞金捕頭,府衙可以揭榜的學藝不精,匪徒強大詭詐,官府也苦尋不著;若捉得匪患,府衙便會大肆宣揚自己州縣內出了英雄,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祥和之氣,自己也是政績斐然。

此番要的故事,便是由賞金捕頭而起,之後幾經波瀾,連朝廷都與他們糾葛不斷,成就了賞金捕頭的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