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6年。
四月,乍暖還寒。
黃帝征伐四方,這是難得平靜的一段時間。
易羊跟隨黃帝征戰的日子不多,打打殺殺本不是他所願。但能夠為家人帶來豐厚的吃食,總比自己打獵捕魚來的輕鬆些。腳下的山山水水如同印在腦海裏,閉著眼睛他也能從後山到村子裏走個來回。
入夜,易羊想著跟隨黃帝的這些時日,輾轉不能入睡,索性爬起來向後山走去。爬到山頂,是一塊光禿禿的盤石,從易羊就和夥伴們一起來這裏玩耍,被他們折騰的很光滑,除了一些以前遊戲用的石頭堆成不規則的形狀,和石頭周邊枯萎了一冬的茅草,基本上沒有什麼東西。
極目遠望,頭頂星光閃爍,明亮的南鬥如同一把勺子掛在邊,讓人覺得似乎際就在眼前。
“真想摘顆星星下來,這樣就不用每次鑽木取火了。”他自言自語道。
忽然他看見空有流星閃落,在夜幕裏劃出一道明亮的弧線。
“要是能走的更遠,是不是就可以撿起掉落到地上的星星了呢?”
他下意識的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扔向空中,試圖砸一顆星星下來。堅硬的石頭在空中轉個圈向下,差點砸中自己。
而在石頭落地的一瞬間,竟然迸發出四散的火星,在這暗夜裏如此醒目。易羊看的真切,驚訝和好奇驅使他又找到一塊更大的石頭砸向腳下,這次他看見了更大的火星。電光火石間,他竟一時間忘記了此刻自己身在何處。山火在不經意間燃燒起來,閃爍的火苗如同一雙雙眼睛,看著他。
10年後,易羊已經成為新一代祝融。下平定,黃帝命他掌管一方,祝融在貌似博大的胸懷裏,依然沒有實現自己曾經的夢想:到更遠的地方,撿拾那顆掉落的流星。
公元前599年,依然四月,隻是這個冬有點長,有點冷。回到曾經的故鄉,祝融不顧家人反對,在夜晚獨自一人重登後山。六十多年的時光在祝融的臉上刻下印跡,而山頂的一切像被時光封印。依然光禿禿的山頂,依然浩瀚的星光。抬眼看,依然是那劃著弧形的流星——隻是,那流星如此之近,似乎就衝他而來,就像勺子裏掉落的玉珠。如同那夜的火苗,一雙雙眼睛在夜空裏盯著他,他已經分不清這是那年,還是此刻……
這是祝融在世界上的最後印跡,家人找到他的時候,祝融已然離世。身邊的盤石裏深深嵌入了一顆雞蛋大的石頭,黑黢黢的,沒有任何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公元1050年夏,杭州。
王安石少年得誌,不到0歲的年紀就已經是正處級幹部,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裏,途經此地。話上有堂下有蘇杭,到了杭州也不能隻是路過。手下弟看老王很有興致,就強烈推薦到周邊走一走轉一轉。
於是就有了這首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先不這首詩有多牛逼吧,關鍵是題完這首詩還沒走,旁邊一個老頭叫住了老王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