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的飛行器發展計劃從1905年開始正式上馬,很快就生產出了一款機型,被稱為‘遊隼’一型。這一型飛機配備的發動機能提供80馬力的推力,飛行高度在三百多米,飛行距離幾十公裏。從飛行參數上看,已經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
但是這樣的飛機可以是毫無用處。三百多米的飛行高度可以完全暴露在地麵火力之下,僅有幾十公裏的飛行距離——也就是不到一個時的滯空時間——根本無法滿足戰場偵查的需要。這樣的飛機遠遠不如飛艇來的實用。
於是軍工部門立即開始研製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以便改善飛行性能。正好這個時間也是全國集中力量研製發展型大功率發動機的高潮,為滿足裝甲車輛和運載卡車的需要,多種型號的發動機被不斷的推出。飛機的研發也隨著出了兩個新的型號,飛行數據從三四百米的高度迅速越上了一千米,滯空時間也大大增加,但依然比不上飛艇的性能。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發動機的功率不足,無法提供更大的升力。
真正讓飛機具備不弱於飛艇的作戰能力的,是之後的一次頭腦風暴帶來的成果。在這一次討論會上,劉少卿提出的一個思路——將裝在機頭的一台發動機改為裝在機身的兩側。
當時劉少卿的原話是:“我不太懂飛機,也不懂發動機。但是我想,如果一台發動機的功率不夠,我們是不是可以采用多台發動機,比如兩台、三台甚至更多?機頭雖然隻能裝一台,但是如果我們將機翼部分加強,是不是可以在機身的兩側增加發動機?”
所謂一言驚醒夢中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指的這個了。
“在您的提醒下,我們立刻更換思路,成功的設計出了‘猛禽’係列作戰飛機。”馮侖道:“‘猛禽’可以裝備兩台100馬力的水冷發動機,最大速度105公裏/時,武器裝備為挺機槍,可載彈00公斤,續航時間長達時。”
劉少卿點點頭,“這不是可以了麼,那麼你們所的新的問題在哪兒呢?”
馮侖道:“是這樣的,我們認為相對於之前的‘遊隼’係列,‘猛禽’的作戰能力雖然要強很多,但是它的飛行速度大為下降,而且靈活性也不足,如果在空中遇到類似‘遊隼’這樣的飛機,很可能會被擊落,所以我們認為,要想大規模使用‘猛禽’,必須要匹配相應的‘遊隼’來伴航……”
劉少卿一拍腦門:“我明白了,所以問題又回到老路上了,‘遊隼’的發動機動力不足,滯空時間短,無法滿足伴飛,對麼?”
馮侖道:“這隻是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的解決。我們將‘猛禽’的兩台發動機改為三台——即機頭一台,兩翼各一台——而且將100馬力的發動機改為重量更輕的80馬力發動機,減少了載彈量。這樣一來,飛機的速度和機動性就得到了改善,雖然仍達不到‘遊隼’的水平,但已經好很多了。”
“而且,減少飛機的載重以獲取更好的飛行性能這一做法給我們的飛機設計創造了新的空間。我們設計出來一款新的‘遊隼’改進型。這一款飛機隻有一名駕駛員,機槍被固定在飛機的機頭部位,由駕駛員自行操控。減少的武器操作員不但使飛機一下子減輕了一百多公斤的載重,還使飛機的外形更加流暢。這大大改善了飛機的飛行性能。經過幾次試飛,這一款飛機的航速、靈活性和滯空時間以及飛行高度都大大優於以前的任何型號,可以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作戰飛機也不為過!”
劉少卿聽著到這裏就更迷糊了:“這不是很好麼。可是你這一番話來,都是好消息啊,那麼你們一直的‘問題’在哪兒呢?”
馮侖清了清嗓子,隨後道:“是這樣。因為減少了武器操作的副駕駛,所以新型的飛機隻能從機頭前方進行射擊,這樣一來,飛機的螺旋槳就會影響到機槍的射擊。子彈有可能會將螺旋槳擊斷。我們嚐試過在螺旋槳上蒙上鐵皮防護,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