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次元信使(1 / 3)

“林先生,我是《環球日報》的記者,我叫丁雅。請問,您是出於何種考慮,而決定資助這次‘異星文明探索計劃’的呢?”

“現在已經是世紀了,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國家的形式早已成為曆史,人與人之間已經基本消除了因為民族國籍文化等差異造成的隔閡。記者姐,您認為,我們人類下一步應該如何發展呢?”

“去太空播撒文明?”

“沒錯。你的想法沒錯,但你的法太過傲慢了。”

“抱歉,林先生。我不是很明白您的意思。”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我們地球文明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了,也確實是這樣。但我們去太空探索,是為了找到其他文明,並與之交流。你主觀上就認定,我們是文明的播撒者,會不會傲慢了些?”

“但事實是,經過上千年的探索,我們在能力所及的區域都已經安置了探測器,仍舊沒有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這是不是可以明,至少是在我們可以觀測的範圍內,不存在其他的外星文明,又或者是遠比我們要低級呢?”

“你的沒錯。這千年以來,我們一直想要證明我們不是宇宙中的唯一。但隨著我們的文明發展程度越高,找到其他文明的希望也越來越。已經有一些人,開始覺得我們可以成為神,去創造另一個文明。這種傲慢是很危險的,一旦這種思想變成了行動,人類文明的覆滅,也就在所難免了。”

“那跟這個項目有什麼關係呢?”記者很不解。

“還記得0年前,我們收到了一個來自外星球的信息吧?”

“當時我還沒出生,不過後來查資料了解過。是信號源就在地球,所以否定了外星文明的可能性。”記者答道。

“是的,當時的解釋是這樣的。不過,這段信息經過解碼,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串計算機編碼。是我們幾百年前仍在使用的一種老舊的編碼格式,解析出來,這串編碼就是一張照片。”

“難道是當年的信息穿越時間到了現代?”

“不排除這種可能。不過照片上的老人,跟我爺爺現在的樣子很像。照片上還有個孩,既不是我爸爸,也不是我,更不可能是我兒子。我兒子今年才歲,而照片上那孩子至少10歲了。背景裏的一些建築,也是在我們地球上找不到原型的。”

“那這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可能存在另一個世界,又或者是亞層空間,隻是在這個宇宙中的地理位置離我們很近,卻不在同一個空間中。我這樣,對嗎?”記者饒有興致地猜想起來。

“不隻是很近,是完全重合的。隻不過,是周期性的重合。根據這0年對信號源的跟蹤研究,我們發現,信號強弱程度呈拋物線變化。0年前,我們剛收到信號的時候,還很微弱。但在隨後的0年裏,信號一直在加強,10年前達到了頂峰,而後又開始衰弱。我們猜測,這段信號可能還能維持10年。而在最近,我們發這個信號的通道不是單向的。”

“也就是,剩下的十年裏,我們還有機會向那個世界回信?”

“是的。不過,我們也隻是猜測,這個世界會周期性的與地球重合,但尚未測算出準確的周期。所以,這十年,對於我們來很關鍵。”

“所以才有了‘異星文明探索計劃’是嗎?”

“可以這樣理解。我爺爺一直堅信,地球人不會是宇宙中孤獨的唯一,也絕不會成為神。我們隻是宇宙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員。我的父親,曾是一名外星文明探索的誌願者,在一次飛行事故中不幸去世了。”

“對真理的探索,常常伴隨著犧牲。您的父親,是為科學獻身,是一名真正的英雄。”

“是的,作為英雄的兒子,我很自豪。所以,這個項目的發起者,尼古拉斯博士找到我的時候,我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我聽,作為該項目的最大投資方,您執意要求親自參與,要成為地球的信使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