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雲山上的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已經有十三個年頭了。李岩自五歲學藝以來,入門時學的內功鍛骨勁、輕功上重樓、劍法風入鬆都已有成就,同時入門的一百餘名弟子中,即便不算得出類拔萃,卻也得到過傳功師父江九風“循規蹈矩而不拘泥、別出心裁卻也穩固”的評語。
江九風任淩雲派傳功師父已有十餘年,親自教授過的弟子少也有一二百人。在教授的弟子中,一般來,機變靈活的弟子輕功、劍法極易精熟,卻不肯下苦功練習鍛骨勁;而肯下苦功練習鍛骨勁的弟子,輕功、劍法卻又很難有較高的成就。平時想來,江九風也唏噓不已,因此有李岩這樣的弟子,私下卻是極為高興的。
淩雲派在數十年前出了數個出色的弟子,行走江湖時闖下好大的名頭。尤其是現任掌門謫仙陸九嶷,乃是下間有數的高手,十多年前名聲正盛時回歸淩雲,束發為道,號為九嶷,潛心武學,幾年之後武功大成,以四十歲年紀繼任掌門,此後整理門派武學,將淩雲武學歸為入門、聞道、窺三境,淩雲弟子循序而習之,有事半功倍之效。至於設立傳功師父專門教授入門武學,也是其中一大變革。
隻是九嶷真人不喜虛名,弟子學成之後便任其自選是否出師,一旦弟子選擇出師之後,若無仰仗門派武學為非作歹之行,便與門派再無幹係。因此雖然在淩雲學藝過的弟子遍布下,隸屬於門派的弟子卻不超過千人。據聞門派中諸位長老多有不滿,曾找掌門九嶷真人商討此事,建言廢除出師之律,一則便於管理弟子,二則門派繁榮興旺,下第一門派可期,卻被九嶷真人以言服之,卻不知是真是假。無論如何,比起名震下的丐幫、正一教、佛心宗而言,淩雲一派隻能算是派而已。不過近年來雖然九嶷真人為人低調,武林人士論及武學高低,依然有人將九嶷真人稱為“中原第一”,至少也是與丐幫陳啟、正一教張少陽、佛心宗鏡心齊名的四大高手。
對李岩而言,同一屆入門的師兄弟人數算多的了。概因十年前亂世尚未來臨,其時世人重文而輕武,世家富戶以柔弱為美,平民百姓以讀書為晉身之道,且朝堂曰俠以武犯禁,武力為禍亂之根本,以至於亂世來臨,世人飽受荼毒竟無力反抗,習武之人方漸漸多了起來。李岩於入門之前的事情已記得不大清楚,隻知所在村莊為亂兵所掠,若非曲九雲師叔經過恰巧救了李岩,整個村莊將無一人幸存。曲師叔見他根骨不錯,身體康健,於兵亂、凍餓之餘竟不也不曾染病,算是習武的好苗子,便將他帶回淩雲,一晃十餘載已過。
由於月末進行較武,於李岩這一屆入門弟子尤其重要,半年前已不必參與早課,隻需自行練習。這一日雪後清晨,李岩以上重樓的輕功上到坐忘岩,運轉鍛骨勁的內功十二轉,又練了一遍風入鬆劍法,隻覺得渾身舒泰,日頭卻也升了上來。十日前李岩做完這一輪功課,日頭至少高上半杆,由此可見輕功、內功均略有進境,至於劍法,若非江上風一再告誡“劍法並非越快越好”,李岩連劍法也可以舞得更急更快。
李岩下了坐忘岩,正要去膳堂用膳,卻見掌門人的大弟子周青冥捧著一柄劍行了過來,忙不迭停在道邊抱拳施禮。由於李岩入門時年歲尚,那時周青冥沒少帶他玩耍,因此兩人是極熟的,隻是近年來周青冥年歲漸長,又多被掌門人遣出辦事,而李岩也要加緊練武應對較武,才漸漸疏遠。因此周青冥見了他便笑道:“又上坐忘岩了,你這是要奪較武第一麼,以你這個年紀,比師兄當年可要厲害的多喲。周青冥便是五年前較武中的第一名,如今已拜在掌門門下。
兩人是極熟的,李岩卻也不敢托大,趕緊謙虛了幾句,目光一轉,見周青冥手中捧著的劍長約四尺,烏木的劍鞘明顯有些年頭,明黃的劍穗是新近換上去的,整體卻不起眼,隻是有一種奇異的感覺。一則此劍過長,二則長劍是不宜配劍穗的,除非是用來做儀劍,李岩多看了兩眼,便道:“周師兄,這是掌門賜你的劍麼?啊,這不是掌門人的佩劍“醉斬長鯨”麼?”李岩上山這麼久,唯獨時候跟在曲九雲身邊見過掌門人的佩劍“醉斬長鯨”長四尺,其他師叔師伯使用的劍少有超過三尺五寸的,大多都是三尺三寸三分的正常規格。周青岩卻道:“你卻有見識,識得“醉斬長鯨”。今教你個乖,我可不敢拿著掌門師尊的劍到處走,不要見到這麼長的劍便認為是“醉斬長鯨”,這把劍我也不識得,這是掌門師尊讓我去還給九音師叔的。”周青冥侃侃而談,言語之中卻也有些怪異,蓋因於九音於師叔為人低調,基本在問道坡隱居不出,山上怕是很有些弟子是不知道還有這麼個師叔的,李岩卻是聽過於師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