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天武之變 一(1 / 2)

“……

秋風殺,月如霜,

烏啼聲下隴西江。

誰家兒郎青衫涼?

秋水寒,高樓上,

雪壓枝頭老城牆。

誰家女兒癡遙望?

君不見,多少兒郎出故鄉。

君不見,多少姑娘哭斷腸。

君不見,一共嬋娟一方。

身死的兒郎會成春風吹過舊山崗,

身死的兒郎會成秋雨問候她安康。

……”

大名王朝往北,薊北三州以南。

自大名帝國建立以來一直被看重的軍事重鎮明陽關常常有人唱起這首短歌。

短歌名叫《兒郎出明陽》。

歌詞樸實無華,毫無文藻堆砌之感,也算不得如何氣勢淒婉動人,但不知為何每一代由中原發配到明陽關駐守的邊軍都會這首短歌,連大名王朝開國雙傑之一,被大名子陽梳稱讚為“地蟒”的將星上將軍華螢也不例外。

此刻脫去一身寒光鐵甲的大名王朝兵馬大元帥上將軍華螢就穿著著一身廣袖青衫斜靠在駐軍府邸的瓦梁上用樹葉吹奏著這首《兒郎出明陽》。

沒有幾個人知道這首膾炙人口,上至白須老者下到幼齒稚童都會哼唱的短歌是這位跟隨當今聖上起兵之時尚且不識一字的粗曠漢子寫就。隻有他自己知道,他寫下這篇短歌時內心是如何的波濤起伏。

當時他衣衫襤褸形如乞丐,隻有一柄樸刀,隻會一招半式,連最基本的填飽肚子都要與野狗相爭。起來他跟隨皇帝出明陽時,孤家寡人,談不上什麼親人朋友留在中原值得懷念;他也沒遇上什麼紅顏知己,更談不上什麼涯相思。隻是他看得到那些陪他征戰四海刀口喋血的老卒們出陽關時的淚光盈盈。

這首短歌為他們而做,也為日後無數個像他們一樣出明陽的年輕人而做。

希望他們不要悲傷,因為他們還有得牽掛。

不像自己,了無牽掛。

他吹著樹葉,風吹著他。樹葉傳出的聲音,空曠幽遠,像極了聲聲出塞兒郎的悲歎,像極了遍遍獨居女子的呼喚。那聲音尖銳而不刺耳,響亮而不嘶鳴。宛如溪水叮嚀,宛如大浪淘淘,一聲一聲吹入距離駐軍府邸數十裏遠的邊境守軍兒郎耳中。若山中有鳳凰定會為此聲起舞,若海有蛟龍定會為此聲翻騰,百轉中透出那股悲涼卻又雄壯的味道,聽罷雖叫人潸然淚下卻大有大丈夫當如是的思緒翻飛而出。

“報上將軍,有八百裏加急密信傳來!”

當是時,一道極不合乎氣氛的高喊劃破虛空傳來。

華螢幾乎就在他發出聲音跑進府邸的同時拋棄樹葉,腳尖一踏,穩穩當當地落在院子裏。他皺了皺眉看相那個跑進來的人,華明,他的半個徒弟半個養子。

他問道:“為何如此著急?”

華明單膝跪倒在地,雙手奉上一個龍眼大的蠟丸道:“華明不知,送信的使者跑死了好幾匹駿馬,臨近明陽關時更是舍棄馬匹憑腳力把蠟丸送入軍中,此刻昏迷不醒生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