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恩怨的開端(2 / 2)

“……是這樣啊。”

唐若若愣愣地點了點頭,顯然是頭一次聽這種法。

“明朝東南沿海一直有個大問題:倭寇。當時日本處於戰國時代,長年戰亂,很多無主的武士流落海上,與海商、海盜、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甚至沿海居民相勾結,就成了倭寇。”

見謝欽和唐若若露出驚訝表情,戚不二點了點頭:“沒錯,倭寇是一個泛稱,日本人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們居然對自己人也下得去手……”唐若若咋舌。

謝欽歎了口氣:“這幫人為了錢,真是什麼都不顧了。”

祖老頭笑道:“謝欽,你這想法很接近江湖底層的生態了。”

“什麼意思?”謝欽反問。

“我跟你過,江湖分為三教和九流,三教是江湖的統治階級,而九流是被統治階級,尤其是下九流,他們處在江湖底層,從事各種不法勾當,適者生存,人為財死,就是他們的生存信條,私鹽販、軍火販、走私商還有海盜,都是下九流行當。”

“太殘酷了。”謝欽暗暗搖頭。

“為了生計。”祖老頭的語氣頗有些感慨。

老爺子大概見過許多這種事情,謝欽心想,對戚不二道:“請繼續。”

戚不二道:“倭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是東南沿海最大的治安問題,汪直想跟朝廷合作,為此他曾配合官府,剿滅了福建海盜首領陳思盼等多股海盜,維持沿海秩序,並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史書中記載,‘海上之寇,非受直節製者,不得存’,就是不聽話的倭寇都被汪直幹掉了,他成了最大的倭寇,江湖人送尊號‘老船主’。

“然而,朝廷並沒有合作的想法。一五五三年,總兵俞大猷率軍突襲舟山瀝港,意圖圍剿汪直,汪直敗走日本,他在國內的兩處據點,瀝港和寧波雙嶼相繼覆滅,汪直的貿易網絡遭到重創。他沒有死心,又派徐海、陳東等海盜在沿海活動,想要挾官府,開港通市,從而使海上貿易合法化。

“一五五四年,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禦史,總督南直隸、浙、福等地軍務,為了解決倭寇問題,胡宗憲采納了幕僚徐渭的計策,決定招安汪直。他釋放了監獄中的汪直家,優裕供養,並派人到日本與汪直交涉,雙方一拍即合,汪直命養子毛海峰護送使節回明麵見胡宗憲,具體商量招撫和通商互市事宜。胡宗憲厚待毛海峰,打消了汪直的疑慮。

“但事情後來出了岔子:一五五八年,汪直受胡宗憲邀請去杭州,被浙江巡按禦史王本固誘捕下獄,後被明廷斬首。

“汪直一死,倭寇再無節製,從此泛濫,禍亂東南十餘年。史書中記載,汪直的家都在境內,隻有一個養子毛海峰,事實不是這樣的,汪直在海外已有諸多子嗣,看似群龍無首的倭寇混亂正是他們向明朝發起的報複行動,從此,汪家與朱明王朝不共戴。

“胡宗憲沒有選擇,唯有一戰,他麾下有先祖戚武毅和俞大猷等將領,在他們的活躍下,毛海峰身死,倭寇被蕩平,這在汪家看來,無疑是阻礙了他們的複仇大計,於是,胡宗憲和他的部下一並上了汪家的黑名單。”

“而倭寇泛濫,也隻是汪家複仇大計中的其中一步,他們在海外財大氣粗,甚至一度能左右番夷國的政治局勢,他們先是煽動日本遠征明朝,又潛入明朝境內,四處資助反叛勢力,包括女真人、蒙古人、農民軍,一句話,誰要跟明朝對著幹,他們就資助誰,在這些勢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明朝風雨飄揚,最終滅亡。

謝欽愣了好半才回過神來,喃喃道:“原來明朝滅亡是因為汪家,這我還是頭一次聽。”

戚不二道:“曆史背後總會隱藏諸多內情。”

謝欽點點頭,歎道:“你得對。”

戚不二繼續道:“滿清入關後,戚家後裔的一支舉家南遷福州,而胡宗憲的後人為了響應南明朝廷,召集舊部,成立義軍對抗清兵,戚家和俞家都加入了義軍,但南明朝廷們非但不一致對外,反而一邊互相傾軋,一邊窮奢極欲,如此一來,形勢變化,下易手,義軍被迫解散。兵荒馬亂的時勢幫了大忙,清兵沒找到他們。

“汪家四處追殺朱明皇族,致其絕嗣,他們還想幹掉胡宗憲舊部,但滿清朝廷卻不肯讓汪家肆意妄為,原因很簡單,愛新覺羅家族就是在汪家支持下崛起的,他們對汪家非常忌憚,拿下江山後,滿清朝廷把汪家的勢力驅逐出去,令其永遠不得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