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康熙四十一年,北京城,張府
“今日冒昧請萬老先生前來寒舍,多有叨擾,望萬老海涵。”大學士張英對一位老者抱拳鞠躬道。那老者連忙還禮道:“張大人太多禮了。今日喚老朽來此,不知有何貴幹?但有所命,萬斯同敢不從命。”張英起身笑道:“既如此,請萬老移步書房一敘。”萬斯同道:“請大人先行。”
此時張英身旁一位年輕人過來扶著萬斯同道:“萬老,廷玉扶你。”萬斯同看了一眼張廷玉道:“這就是張大人膝下二公子廷玉嗎?”張英回頭道:“正是。”萬斯同點點頭:“好一個張二公子,果然是俊逸不凡哪。”
張廷玉忙道:“萬老謬讚,可愧領。”三人同往書房而去。
到了書房,張英從一側書架上拿過一本書道:“萬老,此乃您所著之《明史》,近日在下剛剛讀至於謙列傳,發現一異事,特請萬老到府討教。”萬斯同道:“大人請講。”張英道:“我觀於少保列傳中,有一人甚是怪異。此人叫於安,是於謙的書僮。”萬斯同疑惑道:“哦,此人有什麼問題嗎?”張英把書放下後道:“是這樣,此人不過是一下人之屬,何以能入得正史?”
萬斯同看了張英一眼道:“大人可能不知,此人雖是書僮,可卻與很多大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我等做史之人最重嚴謹,為防有礙史實這才將其寫出。而且,據我研究,於少保之死很可能與此人大有關聯。”罷,他偷偷看了一眼張英的反應,隻見張英麵色一震。
隨後張英正色道:“萬老,我看此人不過一區區庸人,何以當的如此評價?我觀萬老所書,細細品研,覺得有無此人對曆史沒有半點影響。至於少保之死乃是正統複辟之後的必然結果。張英在此鬥膽懇求萬老將此人從書中抹去。張英必有後報!”萬斯同深深看了他一眼道:“我等做史之人最重嚴謹,或許大人的在理,然為防遺漏,影響後人對史實的判斷,將此人抹去實在是大有不妥。此事,恕老朽不能為也。”
張英站起來鞠了一躬道:“此事請萬老再考慮一下,莫忙著拒絕。若是能為,張英事後必有重謝。”萬斯同也站了起來拱手道:“請大人見諒,史實不容更改,至少老朽是絕不為此事。大人就莫要再勸了,老朽心堅如鐵!隻是不知大人為何對此事如此上心?”
張英幹笑了一聲道:“沒,沒什麼。隻是覺得不妥而已。既然萬老心堅,那張英也就不堅持了。哦,對了,時已至晌午,不如萬老在這裏用過飯再走如何?”話中已有送客之意。萬斯同深深看了他一眼道:“不敢勞大人操心,既已無事,老朽這就告辭了。”罷拱手轉身而去。張英道:“廷玉,替我送萬老。”旁邊張廷玉急忙趕上萬斯同道:“萬老,廷玉送你。”二人一前一後往府門走去。
張廷玉回到書房問道:“父親,這個於安究竟是什麼人?竟然讓您如此掛懷?”
張英歎了口氣道:“他啊,是個庸人。一個不必在曆史上出現的人。他是我們的先祖。”“什麼?這,這是真的?”張廷玉震驚的道。張英深吸了一口氣,擺擺手讓張廷玉坐下,自己率先坐了下來道:“這個秘密,我們家一代隻傳給一人。當年前明英宗率軍被瓦剌首領也先困在土木堡內,就是這個於安拚死力保才得以活命。後來也先被迫將英宗放回一路之上有歹人伏擊,也是被於安所救。待到英宗複辟,把於少保處死。於安心灰意冷之下帶著一家人引遁山林複歸本姓。後來慢慢隨時局發展才有了現在張家的一切。”
張廷玉震驚的道:“原來如此,照這樣看來,於少保之死確實與這個於安有關係。”張英感慨道:“是啊,後來於安傳下祖訓,絕不能讓人知道張家與他的關係。大清初立之時下未定倒也無妨,而今皇帝聖明,四海靖平若是有心之人追根朔源之下難保不會有人聯想到我們與他的關係。到時悠悠眾口誰也不知道有人會什麼。所以,這個人絕不能出現在曆史之上。明白嗎?”張廷玉凝重的道:“是,父親。孩兒知道了。”
未過幾,萬斯同在工部尚書王鴻緒家中身亡。曆史上也再沒有出現過於安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