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消逝(第一人稱視角:韓藝瑟。)
歲月終無能全部奪去的不是我們的記憶,而是即使被衝淡了也抹不去的感情。
秋季獨有的蕭瑟侵入我的心窩,未知的記憶不斷衝刷著我的神經。
破碎的照片猶如褪色的蝶翅四處飛舞直至沉入海底,他們教會了我友情。
“你是我生命之光中的一道暗影,你能感受彼此的存在嗎?”
“又一個命運,你的身影漸漸模糊,唯恐我們的目標迷失在視野…”
“隻希望我們都能…依然活著……”
——出自歌曲《Faded》。
你獨自站立******的礁石上,即使我們都記不清彼此的樣貌了,你卻仍在呼喚我的名字,用散落遍地的褐黃紙張譜寫我們已經枯竭的緣分。
失去了你的我,也同樣失去了眼淚,像個啞巴一樣忘記了怎樣與人溝通。
因為你給了我重新與命運對抗的勇氣,是救贖我的人。
無數輪晝夜過去了,帶走我如今所剩無幾的生命,卻帶不走我對你的記憶。
“你如今身在何方?你如今身在何方?”
耳機中的歌聲不斷衝刷著我的雙耳,流利的一句句英文歌詞卻在無意遲疑,那並非是吟唱,而是呐喊,這不就是我所牽掛的?
逝去,不是立即消散,而是待到那種思念在心裏紮根已深再逐漸地被吞沒。
歌聲繪出彼此迷茫的感情,你留下的告白如那憂傷的曲調一樣難以割舍。
我們之間的命運線告終了,結束了。
你究竟身在何處?
“沉於深海…沉於深海…”
正記
(日記人稱:第一人稱視角。)
在那本塵封多年的厚重的日記本中提到,這裏曾經有個怪談社……
“齊言東區,縱觀三堂,且學者聚集處有一異社,宗誌怪矣。”裝神弄鬼的神棍們如此評價過。
我跟著那隨處漂泊的孤魂順著屋簷篷頂走過,穿過兩條街道,一眼便能看見那高於其他樓房的建築物,鶴立雞群般完勝周圍的老式樓房。
那令中國建築望塵莫及的哥特式布局與設計結構讓人頗為驚歎,那種風格雖始於英國卻又脫於英國,因為它屹立於華夏土地。
陰森森的屋頂不像是學校該有的環境,但它反而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坐在那裏麵聽課仿佛將這學校以外的噪音全部隔絕,這也就是它設計上不可言喻的妙處。
每隔一段時間過後響起的優雅鋼琴曲精彩的部分,那是學生們苦苦等待的下課鈴聲。
隨後,他們從各自的班級裏衝出來奔向寬闊的綠茵操場上玩耍。
他們的活潑仍不能洗去這裏獨有的陰森氣息,反倒更加映襯出這裏的神秘。
在校園最為隱秘的一角有著這樣一個房間,那裏蘊藏著溫情、悲傷與歡樂…還有人們對真相的執著。
我抬起頭來,輕輕觀望那固定在高處的牌匾,上麵用墨藍色的字體印刻下它那個簡潔而位居另類路線的名字“斐宜索思怪談社”,那是幾個孩子精心設計的。
日記篇章過半,這位作者是這樣寫的:
無論是黑暗法典還是人與怪物的較量,它們都預示著,我們沒有誰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誰是絕對錯誤的,光與暗終是糾纏不清。
夕陽傾斜進窗口的一道紅光落在日記本已經變得褐黃的紙張的最後一頁,我望著結尾的字跡僅有一個“完”字,不禁感到一陣心酸,潸然淚下。
最終,仍是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經曆了什麼,他們隻知道這裏從前有一個叫做怪談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