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1 / 1)

鄉土流離()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根植著一份鄉土情結,俯仰之間,皆能看見。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黃帝,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黃河,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園,中華。黃色的皮膚,沾染著厚重土地的氣息,黑色的頭發,滲透著富饒土地的光芒。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顯露著親和,那是長久在黃土地的種與收中,人合一的自然;無論凝立何方,我們都抱守著樸素,那是莊稼在黃土地裏滋養的,種豆得豆的真實;無論生活多艱,我們都在堅守,那是每一粒稻穀見證著的,付出總有收獲;無論身處何位,我們都心存寬厚,那是腳下廣袤大地,賜予我們亙古的傳承。

源於斯壤,長於斯土。質樸的文明在默默地代代傳承,更替,新生。越來越多的,卻是流離。

鄉土流離,在起初,是份美麗的鄉愁。既有李太白“低頭思故鄉”的牽掛,又有餘光中“一張窄窄的船票”的漂泊。走出去了,才猛然發現風箏身上那根看不見的線,一直埋藏得那麼深遠。此為“人離情不離”。

其後,經濟的發展帶來生活場景的改變,樸實的農民拍拍身上的黃土,進城做了文明人,實現個人到家庭所有身份的“革麵”。一些村落也慢慢消失,村與城的界限在縮,更有的村莊演為城鎮。人們歡呼激動,卻仍不改那份黑臉膛的直爽,直把城鎮變成自家的曬穀場。此為“土離人不離”。

再後來,新生代的農民子弟野望不斷強大,從出生就已不再沾染黃土的洗禮,一雙憧憬的眼睛,左眼豔羨著城裏的燈紅酒綠,右眼唾棄著出身黑土的悲涼,一心隻願一夜之間草雞變鳳凰。丟失了傳承的血液,浸染了虛浮的野望,有的被現實擊打得體無完膚隻有破罐子破摔,有的進退維艱淪為城市與鄉村的夾心餅幹,任思想的野草恣意生長。此為“人離心散”。

現下,諸多鄉村正向城市轉型,鄉土的集體式遷移並無多大問題,但需注意的是,強烈希望掙脫農民身份的新一代人,心無所依,四處皆迷茫。他們身處思想的困境,卻不知身處何地,路在何方。

鄉村越空越蕭索,鄉親越少越淡薄。可惜,可歎。

我希望,我所看見的,讓更多人看見;我未看見的,你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