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善與惡(1 / 1)

可能這是世界上使用最模糊的詞語之一,“善與惡”。

善:親和、美好的事物、圓滿、正能量;大愛無私的人、敢於奉獻的人、樂於助人的人都可稱之為善。惡則相反。

善本義為:像羊一樣話。像羊一樣話,才不會吵架、打架,才會有進一步產生合作的可能。

綿羊的羊角是向內彎曲的,這樣它們打架不會殺死對方。

此外,羊的性格較為溫順,這也讓羊成為古人最先馴化的家畜。

羊雖然弱,但是獲得了人類的庇護,也照樣能夠在激烈殘酷地物種競爭中順利繁殖。

這樣,羊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人類和詩人思想的寄托品。

我們有很多字形和字音都是從“羊”演變過來的。

羊也是滿足的代表者,它們可以生活在大草原上、棲息在幹燥黃土坡上、活躍在懸崖峭壁上,隻要有人類的陪伴,生活隻是滿足於一口鮮嫩的草芽或是枯黃的草料,生活對於它們可能就是這麼簡單。

善也在其中慢慢的孕育出來。

到善,一定不能少了佛教中“善”,這是一種超脫於動物植物自然的善,甚至在某些方麵勝過於人類,勝過於人類?無非是人類做不到的善。

“大善”極好的事物,特別圓滿的事物。遠離“大惡”的事物。

我想這應該是人類智慧寶貴的結晶,普通人行動稱之為善,佛的舉動為大善。可這樣我們就無法定義“大惡”,於是佛在心中就第一時間出現,合理的運用成就了佛在眾法和眾典故裏麵重要性。

當然我們不談佛法,佛法無邊,並不是一言一語能夠表達完的,也不是一個人用一生能夠理解完的,礙於中國的一些條條框框,言語盡量不涉及太多宗教問題,而本章所要敘的隻是一個詞語和語句。

最近,看了一部比較火的電影,《大唐玄奘》在大唐貞觀盛世,年輕的玄奘法師為求佛法真諦冒死偷渡出境,一路上遭遇千難萬阻,災人禍,卻也深得民間疾苦。官兵圍堵、徒弟背叛、埋身沙海、斷水絕糧,玄奘堅持不懈,一心向佛,朝著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不斷前行。他不僅將大量佛學經書從印度帶回了中國,也將盛唐的文明傳播到了沿途各國。最終抵達印度,在印度弘揚善念靜心修佛,等到從無遮大會辯論成功回國之時,已經是年逾五十了。

影片還是比較真實的表達了玄奘一生的事跡,相比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吳承恩編寫的玄奘西行取經途中的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和師徒四人生而不凡、肩負使命等,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大唐玄奘》,可能故事性不是特別突出,事跡也不是特別尖銳,但是他更切合於群眾中,換言之,就是更接地氣。

釋迦摩尼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夜睹明星覺悟成佛,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

無妄想無己欲便為善。可是這裏總覺得很奇怪,這樣的話妄想欲望為惡,可能就是這樣對比的來,模糊點就出現了,“想”應該是不存在於正確錯誤,何為“妄想”也不過是人們運用的一種工具和手段。

了佛教的“大善”就不得不提的是道教的”上善“,這與佛教中的純粹從人自身中提煉的”善“不同。

”上善“指的是極致的完美,一種取自大自然中的物資,中國人一直都是與大自然最親近的,我們寫出了萬經之首的《易經》,做出了八卦,有一大部分學者堅持認為,原始的易經和八卦就是用來預報氣用的,可見的中國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我們的神話也是,國外叫上帝,上帝管束眾人。而我們呢,老爺!老爺!其親切感遠比自家的遠方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中國人習慣了用自然去表達自己的感情,秋想到愁,羊角內彎就想到善,認識自然的路想到道。

“上善若水”的是水有七種善,至於具體的哪七種,這個都爛了大街的梗就不在重提了。

“下惡如流”便是這個詞的反義詞了,這個詞就相對的簡單很多,從詞的表麵意思就能夠理解,不過還是覺得用“下惡如流”對“上善若水”不是太準確,不過管它呢,現在人不都是看表麵嘛。

“上善”是超脫自然的行為,是一件事情發展到極致的行為,“大善”是越過人類的行為,是一件人類所無法做到的事情。

這要是被不服輸強迫症的人看到肯定會被活活氣死。哪裏會有這種病症呢?

善是人類隨著進化慢慢演化出來的,隻有人類才擁有“善”,同時也就擁有了“惡”,動物的行為稱之為習性,沒有人類對動物習性的情感烘托,它們也就喪失了愛、善與美。

人類也是同樣如此,我們喪失了“惡”也就喪失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