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我才不會幹那種缺德的事情,而且,就算我真得存了一些羞羞的東西,你找的到嗎?你個電腦白癡!”
牧三月咬了咬牙,這個鬼東西,不損人家會死啊!
她揪著韋岸的手背上的一塊皮,說:“不許你罵我白癡!還有,你倒是說啊?你怎麼幫我交的開題報告?”
“哎呀,好了,給你,你自己看,這是電子版的。”
韋岸拿出手機,點開一個文檔給她看。
“你真是天才,連魯迅的《孤獨者》都知道!不錯,這個開題報告寫得不錯!我真得要對你刮目相看了啊!”
他在牧三月耳邊輕輕說:“當我知道你的論文題目的那天,我就開始讀這個《孤獨者》了。所以,我自己寫開題報告的時候,順便也把你的寫了。”
一直以來,牧三月對於魯迅這位大人物很喜歡。
她自己本是孤獨者,隻是不同於那種偉大的孤獨。
牧三月常常是親手造成的孤獨,一次次失意,都讓她判定自己是一個孤獨者。
就如同魯迅筆下的孤獨者,終其一生演繹一段悲劇。
魯迅本身就是一位孤獨戰鬥的戰士,同黑暗勢力進行永恒的抗爭。有人說他的武器就是筆,此觀點也算客觀。
文字,的確有一種特殊的魅力。
《孤獨者》中的每一個字,都盡顯悲涼,似乎使用冰刀刻出的冰字。
《孤獨者》常被認為是魯迅的精神自況,似乎也有道理。
但事實上,魯迅隻有一個。
小說中的魏連殳隻是朦朧中依稀有魯迅的影子。而這個影子,就足以讓讀者心頭一悸了。
“韋岸,我問你一個問題啊。”她把手機還給韋岸,“你讀了《孤獨者》了,那你覺得你讀懂了嗎?魯迅和魏連殳,你覺得有什麼聯係嗎?”
他一時語塞,目光凝聚成一個點,“我們要談這麼深奧的問題嗎?你放心,我以後不會讓你孤獨的,我會一直一直在你身邊。”
“沒事兒,你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個車子太悶了,你和我說說話,轉移我的注意力。”
韋岸一把摟過她,讓她貼著自己的胳膊頭,“那我就說了啊,你聽著。這個小說是第一人稱寫的,“我”與魏連殳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生命的輪回是伴隨著驚異與悲傷,而相識一場,也是見證了彼此的孤獨,彼此的惆悵。有句話說的是:親手造成的孤獨,又放在嘴邊咀嚼的人的一生。我不十分明白那種人生的意義,也不願去體會。”
她動了幾下,抬頭望向韋岸的下巴,“你不願意去體會孤獨嗎?你討厭那種人生嗎?或者說,你討厭那樣的人嗎?”
韋岸點了點頭,很肯定的說:“對啊,我不喜歡那種人。主人公像一個‘異類’般的存在物,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又對人愛理不理,對閑事倒挺熱衷。村裏隻他一人出外遊學,也算學有所成吧,當了曆史教員。可是,他本可以好好的,幹嘛搞那麼孤獨。”
“那我問你,他祖母死的時候,那一段,你怎麼看?”
“我想想啊,小說裏的‘我’第一次見他,祖母的靈前。他不哭不鬧,也不反對封建家族所說的喪葬儀式和規矩。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隻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暗裏閃閃發光,這是一個孤獨者的表現,他無力反抗。然而,他立即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嚎叫,慘傷裏夾雜著發憤怒和悲哀。就我本人而言,我是很討厭這種男人。”
韋岸的話裏都是對小說主人公的不屑,牧三月不知道怎麼跟他說下去。
他好像看出來牧三月的不高興,接著說:“三月,你說說吧,就說他的事業啊,我聽著。”
“我倒是很親近失意之人的,雖然索性這麼冷。孤獨者才會親近孤獨者。魏連殳似乎對小孩子抱有無限的希望,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的。然而,卻是他最信賴的孩子漸漸遠離他。惡勢力的封建社會是不會讓他活得像模像樣的。他失業了,處處碰壁,失去了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他不痛快,在報紙上盡情的寫文章批判封建製度和封建禮教,以致得到眾多人的仇視和算計。他想要活下去,即便是孤獨的活著。”
韋岸說:“想要活下去,每一個人都有著這樣的想法。可是,為什麼要孤獨的活下去呢?他大可以像個男人一樣,好好活著。一個失敗者,才會那麼矯情,處處說是社會讓自己孤獨。”
“是,他是覺得自己很失敗,內心的矛盾和困惑讓他放棄了信念,意誌消沉中他選擇了以前最鄙視的那種人。他做了師長顧問,生活逼迫他在封建勢力麵前低下了頭。即便恭維的人進進出出,過得瀟瀟灑灑,但心裏始終是痛苦著的,失意著的,在失敗感中死去。韋岸,我認為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隻是對孤獨的定義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