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亂初定,該何去何從(1 / 1)

曆史的車輪滾動的還是很快的,轉眼就到了康熙十二年。這一年年初的時候,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尚可喜何許人也?擱現在,那叫叛徒。為何有次一,各位看官莫急,待我慢慢道來。

尚可喜原來是崇禎皇帝的人,後麵見大勢不妙,投靠了清軍。後麵在順治六年的時候封為“平南王”。除此之外,還有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都和尚可喜是一樣的人物。

曆朝曆代的每位皇帝,最怕藩王做大。咱們的康熙爺也不例外。你想啊,你在這做皇帝做的好好的,周邊還有幾個你分封的異姓王。高皇帝遠,你想管也不好管,指不定哪就把你趕下台,他自己做了皇帝。所以這幾位爺一直是清朝皇帝心裏的一塊石頭,但是你又不好殺了人家,畢竟人家給你們愛新覺羅家打了江山。怎麼處理這三位爺就成了老大難的問題了。

上回咱們到,這康熙爺智商高,輕輕鬆鬆把鼇拜拿下了。所以,如何處理這三位爺,他也有了打算。正好,你尚可喜要告老還鄉,又想讓你兒子繼續做平南王,幹脆點,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大臣們商議,最後康熙爺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這一撤藩不要緊,倒是刺激了另一個人,誰啊?吳三桂啊,這可是個牛掰的人物啊,他可是在山海關大戰中打敗了闖王李自成啊,也是因為這次大戰,他被封為了“平西王”。你要撤了我,你問過我沒?就是抱著這種心態,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開始暗地了同康熙較勁了。

同年的十一月,吳三桂殺了1個人。誰啊,雲南巡撫朱國治。這可是整個雲南官最大了,你把人家殺了,你覺得康熙會怎麼想?可是人家吳三桂怎麼想,我才不管你康熙怎麼想,我還要自稱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

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台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仆都迅速響應。

就在吳三桂從南向北進攻之時,他的老部下,陝西提督******也反水了。此外,三藩舉起反清旗幟後,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台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響應。這可真是多事之秋。清政權統一大陸後,********在全國範圍內依然普遍存在;階級矛盾這時已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繼續存在。因此,當吳三桂剛一舉起反清旗幟,明皇室以及鄭經集團、部分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應。

到了1676年,也就是康熙十五年的五月到十七年的七月,轉機來了。以******敗降平涼為轉機,形勢向有利於清軍發展。隨後,因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孫延齡又被吳世璠殺於桂林。於是,清軍集中兵力進逼長沙、嶽州,吳三桂聚眾固守。兩軍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複爭奪。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在軍事上仍處於相持階段。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未能改變叛軍的困境。同年秋,吳三桂病死,形勢陡變。叛軍無首,眾心瓦解。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清軍趁機發動進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逐步為清軍攻陷。但馬寶、胡國柱等叛軍仍困獸猶鬥,節節頑抗;滿洲將帥仍多遷延,以致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雲南,康熙二十年底,圍攻省城昆明。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經過了此次的三藩之亂,整個清朝處於百廢待興。正直年輕氣盛的康熙爺接下來會怎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