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耳山一處,李四在一處荊棘裏找到一根藤條,隨手截取幾段,把藤條擰了幾下,藤皮破裂露出幾根青莖,絞為繩索形狀以增強承受力,李四俯身把一堆柴木困了起來。
這裏是一片深山老林,一般都杳無人煙,隻有一些少數的打柴樵夫來這裏。常年山間雲霧縈繞,石上蒼耳叢生。故名青耳山。
這裏是李四最近常來的地方,如果公作美,每李四都會來這裏砍上兩捆柴,然後挑到鎮上賣。
兩捆柴可以換取四十餘文錢,足夠他爺孫兩人一所用,有時略有餘存,他便心藏好,以備不時之需。
已經打了一捆幹柴,還差一捆就可以完成今的打柴量,李四拿著起先別在腰間的柴刀,又鑽進密林之中。
炷把香之後地上又是滿滿地一堆,因為是要用來賣錢,李四挑的都是分量實足的幹柴,根根柴木都有半手臂大,成人長短,一捆看起來怕是足足有五六十斤。
把柴禾捆好,李四每捆柴捆了三遍,上中下,既便於挑,也不會因散開而麻煩。
李四摸了摸頭,他喜歡留半長的頭發,也不用木條插在頭上,隻用一布條綁住搭在腦後。
從地上拿起一根手臂大硬實筆直的樹棍,隨手就是幾刀剔掉枝椏,然後用鋒利的柴刀砍掉了樹梢,隻留下展臂稍長的一段,用來做挑柴的扁擔。
李四滿意的看了看手中的扁擔,他一般是就地取材,比較方便,挑回去肩頭一抖一甩便一身輕鬆。其他樵夫是什麼樣李四倒是不怎麼知道。
滿意的揮揮手中木棍,這根扁擔是他最近幾砍到的最滿意的一根扁擔,非常光滑挺直直,是山金子木,比較堅硬也很有韌性,不會刮傷傷肩膀。
雖肩膀已繭子很厚,但追求更舒服是人的本性,李四覺得自己也不例外。
把扁擔的兩端插入兩捆柴禾中間那根藤條,兩捆柴禾豎直立在地上,相隔三人寬。
李四在四處轉悠了一下,確定了下次、也可能就是明來打柴的地點,這裏很不錯,幹柴數量不少,且地理位置不易被別人發現。不然怕是輪不到自己,現在好了,這裏是自己的私人領地了。
李四心想,這幾又可以不用換地方了。對於他這種打幹柴的來,每次都要花一點時間來尋找柴源。
鎮上賣柴的還是有很多的,而整個鎮上的大戶人家或酒樓客棧的每的柴禾需求又比較大,所以樵夫還是有很多的,不算那些砍伐生柴的樵夫,光隻是打拾幹柴的怕就不下百人。
幹柴還是比較難尋的,一般都要到一些較為偏僻的地方才有,每個樵夫都遵守一個被默許的規定,隻要一個地方已經有人在拾柴,其他人就要另尋柴源。
所以基本上每個采拾幹柴的樵夫都有自己的固定地方。其他人未經允許不能踏足采樵。
最近他已經換了一處地方,原來那處經過兩年的拾取,基本沒什麼幹柴了,他還是用一種方法取巧才堅持到現在。那就是砍伐生柴,自然晾曬十幾。不過那個要等的時間太長了,除非一次砍伐量很多,不然劃不來。
他也是因為年紀還,那裏又靠近鎮,對他而言比較方便,這才兩年沒換地方。但如今年齡大了,身體力量變大,已經可以到其他地方去采樵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需要更多的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隻是為吃飯而花錢。那裏的幹柴出產量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這個地方。
李四把柴刀心別再腰間,彎下腰鑽進扁擔下麵,雖他年齡還,但身高卻也不了,這一擔少怕是有一百二十斤的兩捆柴禾隻見他不是太費力就起身挑起。不算矮的身體被兩捆柴所擋住,邁著步子向著鎮上而去。
涼風鎮比較繁華,至少在附近幾個鎮比較來看是這樣的。涼風鎮地處交通要道,往來商旅者較多,鎮上客棧飯莊酒樓林立,供往來商旅提供住食。
青耳山往涼風鎮方向而去路途,路上不算平坦,多是樵夫獵人進山而形成的山間路,不大講究,逢坎躍坎見溝跨溝,一般人是走不來這種路的。
一條曲曲折折高低起伏的山間野路,李四走起來卻是極為熟絡,身形隨路子在山間密林裏時隱時現,走這路需要莫大的體力及靈活才行。多的來,還是熟能生巧,走多了就習慣了。
一路走走停停,雖然走的並不快,該歇就歇,李四也還是用了半個時辰的時間才到達鎮外麵,快要上鎮交通大路。
此時已經依稀可見在大路上不時有人走過,有馬有車,揚起許許土塵。路是泥巴土路,卻有幾丈之寬,路邊灌木荊棘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