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小學生(1 / 1)

當戴茜滿6歲的時候,終於告別了幼兒園生涯。

看著眼前“似曾相識”的建築,戴茜有一種“隔世”的恍惚感。是的,就是這種感覺。

戴茜以前就讀的學校是中國傳媒大學,專業是現當代文學。她對世界各地的建築非常感興趣。當時畢業論文,她的選題是“建築對兒童的影響”。在網上搜索資料時,一個位於西班牙托雷鎮郊外的公立學引起她的注意。

這個名為Lsahianes。設計方為SudiHua學校的場地原本是一個斜坡,建築師將其改造成較為平整的場地,將學校和操場融為一個整體,並在學校的所有建築上包裹看一層人造草皮,讓整個學校成為獨特而清新的綠色世界。校園內,從室內到室外有各種不同的空間可供玩耍,仿佛是一個遊樂場。

由於建築本身是一種變化多端的兼職形態,有助於孩子們對於形狀的認知及創造力的促發。基於“無為”的原則,學校在日以繼夜中成長,像是綠色的*****成為一個聯係大地母親的綠色框架,而孩子們在其中恣意發展。這個項目表明了建築師的“人類建築”之理念,超越了一般的形式,期望通過一個框架,創造出健康的生活環境。

這一建築讓戴茜大為感歎,扼腕自己“錯失”的童年。難怪西班牙會成為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單單就這份創造力,就無疑地顯露出了它傲人的實力。

由於論文資料詳實、有理有據,再加上戴茜富於想像的發揮,論文最後得了個“A+”。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這也讓戴老爹心花怒放,逢人就顯擺,祖上三代“白丁”的帽子終於摘掉了(戴茜的哥哥可能沒有遺傳到母親人“優良”的細胞,隻上完高中,就回家和老爹跑起了運輸。)!

現在想起老爹那粗曠的笑聲,仿佛還在耳邊回想。

從此,戴茜在夢想中的校園裏開始了學生活。

占地上萬平方米的學校園,並不是最讓戴茜吃驚的。不可思議的是,整個校園裏的學生不足百人。相較於過百的教職員工(維護管理校園的人員就有幾十個),學生變成了“稀有人群”。這可真的是“地大物博”啊!

戴茜入學的第一,就是在這種巨大的震憾中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