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難贖前愆(1 / 3)

首都開封,在真宗皇帝的寢宮裏,參知政事王欽若和樞密副使陳堯叟都力諫皇帝向南遷都,以躲避契丹鐵蹄的蹂躪,前者主張遷都金陵,後者建議遷都D都是他們的家鄉。那時候,真宗皇帝理智未失,他叫來了寇準,征求寇準的意見,寇準知道遷都的建議一定是王、陳二人的手筆,不慌不忙地對真宗道:“是誰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應該立刻將他處死,陛下英明神武,滿朝文臣武將都很團結,如果您禦駕親征,敵人自然聞風喪膽而逃。如果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進攻計劃,或者堅守陣地消磨敵人的士氣,使敵人困乏疲憊,到時候敵疲我逸、我暗敵明,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現在我們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如果我們往南遷都,整個國家一定人心惶惶,敵人趁機而入,下還能保住嗎?”

寇準的話,真宗還是聽進去了一些的,隻不過寇準要他親征,他還是有點怕的,寇準看出了皇帝的疑慮,又:“遼朝蕭太後和遼主耶律隆緒親自帶兵出征,士氣高漲,陛下禦駕如果能到達前線,一定會提振我軍的士氣,這樣才有戰勝敵人的可能。”

宋真宗眉心一皺,顯然還是不願意,磨蹭了好幾,他才終於決定要禦駕親征。

寇準把王欽若調到了抗遼前線,讓他遠離朝政,又做好了戰略上的全麵安排,才隨著皇帝的親征大軍緩慢地來到了黃河邊上。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澶州城是被黃河一分兩邊的,而皇帝的禦駕所在,便是南部澶州。終於到了澶州,真宗皇帝卻不願意過河了,寇準知道皇帝禦駕留在南澶州,對於鼓舞士氣沒有一點用處,隻有度過黃河,讓黃河對麵的守軍看到皇帝的出現,他們的鬥誌才能被激發,才有保家衛國的熱情。軍情緊急,而皇帝卻遲遲不肯過河,甚至在人的聳動下,又萌生了和談和遷都的想法,寇準沒辦法,他找到了皇帝在做太子之時的衛隊長——老將軍高瓊,跟他一起覲見皇帝,他們對真宗皇帝:皇帝此時隻能前進,不能再有後退和遷都的念頭,因為隨軍將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師,他們是不會願意拋棄家中老隨您遷都而隻身逃往江南的,如果此時妄議遷都,軍隊士氣受到影響不,還極有可能導致嘩變,陛下不得不為此考慮。真宗見地有道理,這才如履薄冰般地度過黃河,宋軍士氣立刻為之一振。

澶州城有宋朝皇帝坐鎮,軍隊士氣不高,戰線拉得過長導致物資供應匱乏,又失去了蕭撻覽這員先鋒大將,種種不利,讓契丹蕭太後不得不調整戰略,她決定與宋談和。

真宗其實一直有心議和,所以宋遼兩方麵一拍即和,遼朝方麵派出的議和人物是宋朝降將王繼忠,宋朝方便派出的是“契丹通”曹利用。經過交涉,宋遼兩方麵都約定了“兩方永為兄弟之國”等內容,隻不過要再通過一次會議,才能敲定經濟補償上麵的數額。在最後一次出使契丹大營之前,曹利用被寇準叫住了,寇準對他:“雖然聖上給你一百萬歲幣的談判上限,但你此行去交涉,歲幣數量超過三十萬,你就提頭來見我。“

曹利用戰戰兢兢地答應,最終以每年送給遼朝三十萬歲幣的條件締結盟約。寇準力促“澶淵之盟”的簽訂,功在千秋。盟約簽訂後,宋遼兩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雙方互置榷場,往來通商,其利皆從那時開始。

紫衣身死之後,他的魂魄冥冥幽幽地在外飄蕩了七七四十九之後,被一個道士引進了酆都地獄。

紫衣還未歸魂,被兩隻鬼反剪雙手押著跪在判官府上,判官崔玨把驚堂木一拍,紫衣這才醒來。

崔判官問:“下跪者可是宋紫衣嗎?”

紫衣回答:“是。”

崔判官又:“宋紫衣!你於本年七月十五日在宋境澶州城下被遼將蕭撻覽射殺身亡,念你如期到地府報到,前世也無大過,且於國有功,現判:‘給予宋紫衣六十年陽壽,即刻還陽,轉世為人。’”

紫衣聽崔判官得草率,忙道:“判官大人,如今我無端身死,有冤在身,你豈能如此不問是非,草草結案,應該拿蕭撻覽過來對質,方顯地府公正。”

“啪”的一聲,崔玨又把驚堂木一拍,道:“本判業已查明,蕭撻覽殺你係戰場行為,並不能算他個人的過錯。再者,蕭撻覽現在已經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法,豈是你對質就能對質得了的。”

紫衣一驚,隨即冷冷地:“蕭撻覽殺我士兵,毀我前途,奪我幸福,他也配做冥府護法嗎?”

崔玨喝道:“大膽宋紫衣,蕭撻覽的護法身份,冥界早有輯錄,豈容你來置喙!”

紫衣“哈哈”一聲未止,隨即又極嚴肅地道:“原來地府也是官官相護、齷齪不堪之地,冥府之中,也盡是些善惡不分之輩,我看這兒的規矩,實在該換換了。”紫衣這樣著,她的手已經掙脫了兩個鬼的束縛,隨即赤手空拳將兩個鬼打翻在地,她此時已經將怒氣化成了戾氣,大鬧了判官府一番:她先是搶了旁邊鬼的一根狼牙棒,又打傷了不少鬼,看沒有誰能打得過自己,餘怒未消的她把力氣放在了判官身上,她沒幾下就掀翻了崔玨用的桌子,又把狼牙棒橫向了崔玨左手拿的生死簿上麵,崔玨死命護住,生死簿才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