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種介紹編輯
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
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溯源形成
是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5]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6-7]
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
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複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拳術套路、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杆和青龍偃月刀等。
特點
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
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隻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拳術套路、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杆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這一古老文化體係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製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006年5月,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逐漸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
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文化,武當山鍾雲龍、陳師行等道長相繼開辦武當武術傳統訓練班,1世紀開始,吸引諸多海外人士,來武當山學習武當武術,太極文化。又著手新建太極館,對來武當山尋求太極文化的人士,提供一個完善的,核心的場所。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在中國曆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漢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
洛河,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它與古文字緊密連係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會,推向了河洛彙流,是一種自然現象。洛河水清,黃河水濁,兩河交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4]
相傳這裏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係辭》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彙現象,依據“河圖”、“洛書”信息,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下太極出河洛”。
自古以來,河洛彙流處無時無刻不流淌著太極文化之血,聯係著河洛文化之脈,締結著中原文化之根,蘊含著中華文化之魂。她是中國的文化丹田!據史載:黃帝、帝堯、夏禹、商湯等帝王登基時,都在此沉璧祭。
溫縣,正處於河洛彙流處,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
溫縣是人類活動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內遺存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數十處。夏代,溫地稱溫國;商十四代王祖乙遷都溫地邢而中興;周初大司寇蘇忿生封蘇國,以溫為蘇封十二邑之首。《鹽鐵論》記載顯示: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下名都”。
溫縣地靈人傑。它地理位置優越,南有邙山、黃河為然屏障,北依太行塹,是連接晉、冀、魯、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黃河公路大橋與連霍高速公路相連,焦溫高速南北貫通,其他公路四通八達,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穿境而過,距離鄭州、洛陽、焦作三市分別在40-60公裏之間,南濱黃河,北臨沁水,東連武陟縣,西接孟州市,西北與沁陽市接壤,屬黃、沁河衝積平原。
溫縣是夏禹指定繼承人覃伯益的家鄉,是春秋時期孔子門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裏,從這裏走出了司馬懿、郭熙等許多曆史名人。
溫縣物華寶。它的總麵積為46平方公裏,轄10個鄉鎮,6個行政村,總人口446萬。溫縣處於北緯4°5'-5°0',東經11°51'-11°1',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年平均溫度14°,年降水量達554毫米,無霜期為41。溫縣南部為黃河灘區,北部為低緩的丘陵平原。溫縣農業發達,盛產麥、玉米,是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的原產地。
武術之鄉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位於溫縣城東六公裏的清風嶺中段。村南隔黃河相望有虎牢關、伏羲台、河洛彙流處等。距陳家溝西北不遠處有道教聖地陽落山“二仙廟”,西南一百公裏處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都在這裏彙集,形成了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厚重的中原文化。[4][6]
明朝初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武術。這裏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衛桑梓,村裏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裏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陳氏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陳家溝陳氏第九代人,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陳思貴,任陝西狄道縣典史;其父陳撫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習武。[6]
陳王廷自幼勤奮好學,晝練武,夜習文,不但深得家學真傳,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精於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輕功絕技。年輕時走鏢山東一帶,掃蕩群匪,匪寇聞“名”喪膽。晚年,陳王廷隱居鄉裏,以《黃庭經》為伴,潛心研究易學,收集整理民間武術。他理根太極,秉承中國傳統的“人合一”思想和陰陽生克之理,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將眾家武術之長融彙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融中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一體,創編了一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
陳王廷所傳授下來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長拳,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步入趙堡鎮,就猶如步入了太極文化的聖地。這裏有令人敬仰的曆代宗師紀念館,有響譽國內外的中國博物館。
198年,因為的影響,******確定溫縣為“甲級對外開放縣”;199年11月,國家體委命名溫縣為第一批全國“武術之鄉”;006年5月0日,******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007年6月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發源地”,並在溫縣建立“中國文化研究基地”;007年7月1日,中國武術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武術發源地”;008年8月0日,中國政府啟動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010年4月,溫縣被世界華人華僑社團、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休閑經濟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榮譽稱號;011年9月,溫縣與河南登封、河北滄州一起,被評為“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且名列榜首。
流派紛呈
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之後,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曆了百餘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1771~185)和陳有本(字道生,1780~1858)時,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編出大架一路、二路和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進行總結,著有《十大要論》、《用武要言》、《戰鬥篇》等。[]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陳氏第十五世陳清平(一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