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短篇文集3(1 / 3)

記憶深處兩本書的閱讀

“為什麼今我會成為這樣兒?”沒有大才、大德和大能,但我卻常常這樣不斷地理性地自我發問。

出生那年是1971年,六歲就被當時在村裏當民辦教師的姐姐稀裏糊塗地帶到學校上學。學校給我的印象深刻:成數學的“Π”字形。前排的是六、七間瓦房,西邊的和北邊的是二溜草房。

當頭一棒,即使有姐姐在校,可我學習並不好,一年級我留了級!上學時盡管不是“文革”,但那時能讀的書也不多,除去語文、數學、品德和四、五年級的地理、曆史外,也沒有可讀的。千篇一律,寫的文章是套文,我也有印象:隻要看到的紅領巾,應能悔過自新。沒有幫助過別人,寫幫助老人,老人問我叫什麼名字,一定是紅領巾!

看過太多的電影,讀過英雄王二的故事,我便羨慕“英雄”,羨慕戰爭。不知什麼時候,我從家裏扒出一本名為《山村槍聲》100多頁的書。沒有老師的要求,也沒有記筆記,那時更不知道讀後感如何寫。然而就在這樣之中,我開始了我的第一次人生閱讀之旅。真過癮,書跌宕起伏,最後人民終於正法窮凶極惡的地主。

想想那個時代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閱讀,在老師的指導下買過賬本作文選。可是那些作文選中的文章早已成了過眼雲煙,隻有那本《山村槍聲》使我念念不忘!

初中是到村外上的“聯中”,當時最愛看的書是《少年文藝》和《兒童文學》。雖然當時一本書隻有幾角錢,可家裏有兄弟四個,根本沒有錢買。所讀的書是借來的,不知是誰拿的一本《兒童文學》,何年何月出版的第幾期怎麼也想不起來,隻記得是中一或中二讀的,裏麵有一篇《舒克貝塔曆險記》中的前幾集。我熱愛上了童話,到了中三寫周記時沒有什麼可寫,就寫自己的童話。班主任是教英語的,可能看了包括我在內的文章,很不滿意。一次在自習課上,以後周記不準再寫什麼蟲、鳥之類的。我就懷疑是針對我的,從那以後到高中畢業再也沒有讀過、寫過童話!

時間真快,真正喜歡上閱讀是參加工作當一名教師。實話,我對自己的工作狀態和生活很不滿意,我隻想寫自己的作品。可是寫出的作品連自己都不滿意,又怎樣有讀者呢?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拚命閱讀,書大多是借來的,或千方百計找來的。先讀四大名著,再讀國外名著。真過癮,後來覺得寫什麼東西都不在話下。有錢沒錢的時候總要到書店裏去轉轉,哪怕是看看書店裏的書目,心裏也是感覺是踏實的。終於有一,我看到了書架上有一本《舒克貝塔曆險記》。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並且一口氣讀完——不但圓了初中時的夢,也惡補了一下久違的童話!

從認識鄭淵潔到了解鄭淵潔,通過閱讀我知道鄭淵澍上到學四年級與到“文革”就畢業了,而他能寫出那樣好、發行量那樣大的童話是我匪夷所思的。

在一線教學,縫提到“閱讀”這兩個字,我就覺得別扭。因為我以上中的閱讀幾乎跟所有人所的“閱讀”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閱讀就是應該像我讀《山村槍聲》和《舒克貝塔曆險記》一樣,沒有任何要求,是情趣和快樂的。然而現在不少人所提的“閱讀”是肢離破碎的,是捆綁的,是強逼的:要不是讀課文回答問題,要不是故意在原文中刪除幾個調整,生硬地讓學生進行“遊戲”性地補充,或者讓學生寫出段意,更有催殘的讓學生每讀一篇就寫讀後感!自由自在的閱讀在變異,變成了檢測學生使學生功利化、應試化的手段。

視野的開闊,使我也關注到學生的閱讀,讓學生自由地讀,不給他們任何附加,006年8月,我開始在所教的學生進行閱讀試驗,向他們推薦我讀過的適合他們閱讀的書。師生相互補充,他們閱讀中我沒有讀過的,也千方百計讀一讀,反過來對他們進行指導。

為了檢測《舒克貝塔曆險記》到底怎麼樣,我的女兒學二年級讀完,暑假我就向她推薦這本書,並問她怎麼樣。兩個星期她就讀完了(全書65萬字——當時〈課標規定學閱讀量6年為60萬字〉。我不相信,對她進行細節提問,她能一一出。其間我問她:“書怎麼樣?”她:“能讀,有趣!”

有什麼樣的閱讀,就有什麼樣的思考。閱讀是打開思考的鑰匙。生活中我見到不少比我學曆高的,然而讓他們寫東西,他們反不及我。於是我想,一個人的寫作能力與學曆沒有太多的直接關係,寫作與閱讀卻是昭然若揭的。最近我看到記者對話我國首位中國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者莫言先生,文中寫道:莫言10歲正在讀學四年級,“文革”開始了,他和夥伴停課“鬧革命”兩年。1968年,學畢業的莫言又喪失了上中學的資格……難道鄭淵潔和他的經曆是巧合嗎?反過來我想,是不是我們受教育年限越多,我們的思想受到的禁錮“條條框框”阻礙了我們思想的發生……

閱讀,是不是需要原汁原味優秀作品附加的閱讀呢?這是我對兩本記憶深處兩本書的淺見。

閱讀的層次

要我,對閱讀的理解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對閱讀的定義不同,理解自然也就各異。

之所以分層,就是從我淺薄的閱讀經曆談起,無所謂經驗,我認為閱讀的起步就是趣味閱讀。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喜歡上閱讀。但我多數喜愛閱讀的人,這是必由之路!一幅漫畫或一本漫畫書,就可能引起識字不多孩的興趣。所以家長或老師要初步引導孩子愛書,就看你有沒有庫存《三毛流浪記》、《父與子》、《丁丁曆險記》等之類的書。要能引起孩子們有興趣的莫過於有楊紅櫻的《馬跳》係列,還有《五三班的壞子》等等,國外的有《我的姐克拉拉》等。此階段不管何種書隻有讀過,你才有權向孩子們推薦!孩子們一旦入手,你可以隨時隨心所欲地向“閱讀”的孩子們交流,以進一步推動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以及積極性。

公關,發誓為讓孩子們喜歡上閱讀,我就曾尋找媒體推薦過孩子們喜歡的書目自己先閱讀來“惡補”童年——讀過的書有《伊索寓言》、《王子》、《苦兒流浪記》、《爵士》、《霧都孤兒》、《公主》、《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吹牛大王曆險記》、《搗蛋鬼日記》、《木偶奇遇記》、《夏洛的網》、《綠野仙蹤》、《舒克貝塔曆險記》、《鹿斑比》……這些書都適合一到三年級去閱讀。

其二,閱讀的提升——挑戰性閱讀。除去趣味性,閱讀更重要的是具有“挑戰性”。實踐過程中,雖然向孩子們推薦了那麼多“經典”,但仍有不少孩子因為接受不了“長篇”的挑戰而中斷了“閱讀”。關注這個過程,就要求我們家長與老師對不同層次的孩子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層次去閱讀——難度要稍高於孩子的原有閱讀能力。此階段,幫助選擇適合閱讀能力層次的書,並不斷地鼓勵他們將閱讀進行下去是我們推進孩子們閱讀的關鍵。閱讀的“挑戰過程”白了就是“不斷提升過程”,多數經典書是用“長篇”寫成的,隨著孩子對一本書的閱讀終結,孩子的毅力與恒勁隨之就得到了鍛煉、充實、提高。當孩子遇到“畏懼”“耐心”挑戰時,我們要對孩子:“不要以為你是最苦最累的,想一想著書人能把書寫下出版,與之相比你的讀書苦與累又算得了什麼?”有益的啟迪孩子會把閱讀做下去。我的挑戰性閱讀是從0多年前讀“函授”開始的。起初,我定的目標也沒有那麼大,我常對自己:其他人可以不讀四大名著,但中文係畢業若不讀四大名著,就有愧“中文係”“中國人”這兩個稱號!當時僅有幾十元工資,買不起書,我借讀了《三國演義》、《紅樓夢》。後來,隨生活條件的改善,買了《水滸傳》、《西遊記》等補充閱讀。

對四到六年級學生我向他們推薦了《西遊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哈姆雷特》、《一千零一夜》、《水滸傳》原著……這些挑戰性閱讀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思考、發現、探究等等綜合能力。

第三,借助式閱讀。“借助式閱讀”是在原有的視、聽等基礎進行拓寬深一步閱讀。如:《西遊記》有動畫版與成人版的不斷在電視台輪番播出。沒有接觸過電視劇而直接讓學生讀“原著”無疑是對學生認知力的極大挑戰。但由於大量動畫片與成人版的《西遊記》播出,就為閱讀《西遊記》原著提供了基礎——通過收看大大降低了難度。針對電視劇與原著,我一定是原著最好。例如:《西遊記》第1回中有黃袍怪與“寶象國”公主生活了三年,生了妖,而在電視劇中全都“美化”掉了。細想,還是原著更符合現實基礎。讀《西遊記》,我發現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可以是最早經曆“愛麗絲漫遊記”的人——第8、8回中有對“陷空山無底洞”日色、風聲、花草果園……描寫。最早讀《三國演義》是因為時看過《五丈原》等連環畫以及完整聽過袁闊成講的評書。還有近幾年來通過收看“王立群讀史記”欄目等,我讀了《史記》與《資治通鑒》。我的孩子初中畢業有了一定“春秋戰國”曆史知識,中考後向她推薦閱讀《東周列國誌》。高一,她被班裏譽為“易中”。

如果學生手中有推薦或閱讀過的書,你可以向學生提前交流,那怕是一個環節,或者是幾個精彩的片段,對孩子都可以發揮“借助式效應”!“借助式”閱讀解決了所選擇的書過於深奧,讀不懂等問題。

第四,質疑式閱讀。質疑式閱讀就是閱讀者抱有某種批評、懷疑式的態度去閱讀某本書。如人人都《紅樓夢》為下第一奇書,不讀《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沒讀之前我就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其成就未必能超過《三國演義》。讀完《紅樓夢》,我歎服人生不一定非要經曆權謀,不一定非要經曆戰爭,但人生不可能不經曆愛情。更貼近生活,僅此一點,《紅樓夢》為四大名著之首當之無愧!

縫向學生推薦書,我一定要:“不要因為是老師向你們推薦好,你們也就跟著好,待你們把書讀完再下結論!”成功利用學生逆反心理,刺激學生閱讀。由於是“挑刺”“找碴兒”反而讀的更仔細、更認真。由於此心裏,我定下了閱讀《瓦爾登湖》這本書——麗波教授推薦的!

第五,強迫性閱讀。強迫性閱讀就是閱讀達到一定程度,自覺或不自覺進入閱讀狀態,它是個人閱讀自動化狀態——絲毫無外界壓力。閱讀能使人思考,由於要“理解”需要調動個人的全部知識體係,但同時又隨著你的點滴閱讀,又不斷地即時補充完善個人的知識體係,從而使之更加強大、完備。強迫性閱讀,是個人閱讀的最高層次,也是閱讀的最高境界——閱讀不分時,不分地,隨時是自動化。當然,強迫性的原因有很多:為尋求答案,為證明某種事物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使自己創作水平提升……強迫性閱讀我讀了《時間簡史》、《理想國》、《給老師的100條建議》、《馮友蘭談哲學》、《西方哲學史》……

總之,閱讀既是個性化過程,又是我們家長與老師不斷推進過程。閱讀有其自身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等規律可循。但不管哪種閱讀模式,隻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加以綜合利用無論對己對人都是一個正確的引導。

中學課程需要大融合

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我也一個是“被參與者”之一,是一個課程改革執行者和實踐者。十多年的實踐與參與,我認為現在中學課程改革更需要大的融合。

談這個話題需要我們了解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內課程開設情況。學一、二年級有語文(7課時)、數學(4課時)、品德與生活(課時——中高年級為品德與社會,增加一課時)、音樂與美術各課時,體育5課時。進入中高年級,增加了英語(課時)、科學(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班會(1課時)、地方課程(河南地方課程有省情、禮儀、心理健康,書法藝術,勞動和信息技術)和綜合課程各課時,隨之語文、美術、體育、思想品德各下調一個課時。初中開設課程與學中高年級相比,語文、美術,信息技術課不變,數學增加1課時,英語增加個課時,體育、思想品德(政治)各下調一個課時。相比學初中增加了曆史(課時)、七、八年級生物(課時)、八九年級物理(課時)等。最近,媒體上又稱把|“書法課”也要列入課程,寫進課程表中!

這麼多,即使搞教育的也很少人能一下子把這些“課程”理清,一些課程是我詳細查了課程資料對比記下來的,如果要清,隻有科目,對於課時數如果不詳細研究更難清楚了!

課程改革的目的不用是明確的——增加教育的時效性和減輕學生負擔。然而,新課程的實施過程時效性先暫且不論,加上各種原因,學生負擔沒有減輕是不爭的時實。就課程本身設置科學性而言,還需要很大考量。目前,就學課程設置而言,有太多的交叉和重複,無疑加重了教師負擔,也變相加重了學生負擔!從管理角度上,無論什麼管理,越簡單越好管理。科目增多就意味著教師管理增多。對於學生來,多一門課程,就可能增加一項無緒管理的可能。“多頭管理”,很容易造成“政出多門”,“政出多門”很容易造成管理的無緒,甚至會讓被管理者產生無可適從的感覺。隨舉一例。誰都知道教師需要學習,如果把學習內容記到一個本子上,從心理上教師感到輕鬆自然。但是分開記到“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教師心理上感到是“絕對的多餘”,當再加上“讀書筆記”時,他們感到的不再是學習,而是再做給別人看、領導看!這樣的學習,在教師心理就變得無意義,甚至有作秀之嫌了!分得太多太細,教師開會時還會拿錯本子。再如早在1986年,就有“學生課外作業不超過半時,中學生作業不超過一時”減負規定。然而這確實是一條學校教師心知肚明誰都無法執行的規定:語、數、英……教師他們各司其職,他們布置作業根本也不可能在一塊兒商量——一則是隻有學生這一塊“地”,學了這兒就不可能學那兒,語文考得不好領導不可能去拿英語教師事;二則是教師地位平等,誰心裏都清楚,教師之間也不能約束誰!但是若是一位語、數、英的兼職教師,他是會合理掂算一下自己同時布置的兩種作業量!

就目前廣大農村學校而,幾乎所有學校的教師都是兼職的,甚至有“包班”!多一門學科就意味著需要一位專職教師或一位兼職教師。過多的科目,過多的檢查,使教師有難於應付,久而久之,教師沒有幸福感甚至嚴重的職業倦怠!現在農村學校進行合並,不少學校隻退不補,學生人數增多,從某種角度上,合並後的學校教師工作量比以前有增無減!

不知什麼原因,我們課程製訂者隻看“課程”,卻嚴重忽略了教師這一關鍵因素。然而教學不是施工,多頭施工是因為“人多、工多”,容易實施,容易提高效益。而教學針對的是學生,是人!加上時間的單向性,一節課隻能上一種科目。課程的“多樣”,教師的不足,使不少學校教學像施工——有工期,有任務。過多、過繁的科目設計,學生過早地有意或無意地產生“主科”、“副科”,甚至在學三年級就過早地出現偏科或“兩極分化苗頭”,特別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另外,課程缺少統一的評價體係,語文、數學由過去的100分變為10分、150分,而其它課程明顯在不斷“貶值”,這也是值得思考的!

其實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我們一是看到大多數孩子還在農村的現實,二是參看美國、德國的學科體係,他們更注重學科規律,設置一點兒也不複雜:母語、數學、科學(生物、物理、化學)、社會學研究(曆史、地理)和一些選修學科。當然每個國家的國情不盡一樣,但是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課程標準製訂者參考和借鑒。

看看我們的課程,能不能歸並?回答是肯定的,能!如信息技術課,在學三到八年級都有此門課程,而且操作性強,如果歸並到數學課豈不是更合理嗎?教師在操作過程中,也不用分心去撰寫兩門教案了!同時也可以解決“兩個和尚抬水吃”的問題,也有利於解決學教師工作量的核算問題。把品德融入語文、社會學研究,把曆史、地理、生物也融入社會學當中,物理、化學融入科學中一個大的核心體係,教師不夠矛盾自然而然地就解決了!同樣道理還可以把心理健康、安全融入到語文、社會學、科學和英語課之中,書法課不用單列,直接歸並到語文課。經過歸並,中學課程就醒目了: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藝術(音樂、美術兩者可以歸並)、體育、社會學和科學(學也可以把科學歸並為社會學)。歸並後的課程就不需要那麼多科目教師了,隻需要適當增加他們周工作量就可以使教師更從容工作,同時也會為體、音、美教師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