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俞四十七年三月,俞帝詔:
“太子澈結黨營私,覬覦皇位。於君不忠,於父不孝。太子位十餘年,毫無建樹,難堪大任。著廢黜儲位,改旭王,原遷封地嶺南,無召不得回京。”
帝召出,朝野嘩然,太子澈好文輕武,素愛於文人建交,開學館,名“存學”,常臨館中與文人交談甚歡,言語雖無大誌,卻見解獨到。“存學”曾出兩位太子門客,時隔四年均於朝中任職,毫無建樹,難免太過牽強,覬覦皇位,也似是空穴來風。雖有文人為太子澈上書,俞帝隻詔曰
“澈以遠居嶺南,眾學子不必再言。”
四十七年末,太後薨,旭王澈請旨奔喪遭拒,漸有文人遠赴嶺南投奔旭王。
大俞四十八年秋,帝再詔下:
“皇長子靳,位晉王,戰功赫赫,卻未有驕縱之態,謙順有禮,實為儲君之選,著於四十九年春,舉大禮,授太子位。”
俞帝有四子兩女,長子靳,妃林氏出,年十九,已征戰六年,確有戰功,但傳人暴戾,除宮眷親人,對人少有客氣。於詔所言卻不相符。次子德,嬪莊氏出,早夭。三子澈,後穆氏嫡出,年十七,好文,卻有傳言也通曉武術。四子瑁,貴嬪崔氏出,方兩歲,俞帝老年得子,偏疼惜些。長女錦懿,年五,後嫡出,次女錦筱,年三,妃林氏出,皆養在深宮。民間揭穿,太子更迭,後宮,也快易主。
大俞四十八年春,太子靳,授禮,繼儲君位。靳生母林氏,攜貴妃。
俞帝親弟,先王次子誠王和,入朝慶賀。旭王遠居,隻傳人帶禮。
太子靳繼位,斂性不少,風波漸平,百姓安居,然至年末,俞帝下旨廢後,誠王反對遭斥,群臣勸諫無果,皇後穆氏,於下詔前日自縊宮中,俞帝怒,以有礙皇室尊榮,怨懟君王,屍身遣回本家,與帝家除名,穆氏母族亦受牽連,全族流放。旭王澈上書陳情,撤王位,文人一時上書懇請,俞帝不理,流言漸起。太子靳殺伐果決,拿上書、言談文人百餘名,盡數斬殺。封“存學”館。
四十八年末,誠王和聯手皇子澈,劍指京都,世人才知,皇子澈與太子靳武藝不分高下。戰時兩年,大俞城池破半,太子親征,誠王部隊久攻不下,傳太子靳於皇子澈於城郊一戰平手,兩軍暫且休戰。俞帝再詔,封皇子澈為旭王,然澈駁斥:
“母後慘死,舅家流放,百人大族餘下不過十一二人。與帝廢後日,澈與俞帝,再無瓜葛。”
皇子澈息兵返回嶺南,重整疆土,擇洛陽為都,意舉誠王為帝,誠王婉拒,皇子澈一再禮讓,稱“叔父若非君主,澈難領南朝。”誠王隻得應下,新建王朝,國號為穆,稱穆誠帝,誠帝無子,收澈為義子,封穆王,以國號為封號,以示尊貴。因穆朝地處偏南,百姓又稱之為南朝,稱穆誠帝為南帝。
南帝登基不過一年,穆王澈再設“存學”館。南帝親民,少有苛政,然隻一條國法不容觸碰,凡是穆國子民,建國前方不論,建國後,不予於俞國通婚,違令者,以謀逆論處。時過三月,俞帝亦下詔,同南帝詔如出一轍。曾有男女以僥幸之態結合,皆有各國處以極刑,再無人敢為。隻暗處便不得而知。
大穆二年末,傳穆王澈因舊時征戰傷患複發,一時不起,南帝接至宮中,著太醫診治,隻言穆王傷了根本,再好不易。
再經一年休養生息,兩國雖有交涉,卻無戰亂,百姓漸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