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位於紫禁城邊,因永樂年間修建宮殿在此堆放煤炭而得名,又名萬歲山。元、明、清三朝的皇家禦苑,後因崇禎帝在此上吊而聞名於史。
而此時的煤山,依舊是煤山,依舊是明朝的皇家禦苑,而崇禎帝還有一年的時間才會來此上吊。
夕陽西下,落霞布滿了半個空,而在北京城外的的官道上,一個瘦的身影慢慢出現,在他的身後,夕陽為他拉出了一條長長的影子,跟著瘦身影的移動而慢慢晃動。
這個人,就是已經九歲的王瀟,此時的王瀟麵黃肌肉,身上衣服破爛不堪,赤著雙腳,散著頭發,活脫脫的一個乞丐樣子。從沒有吃過哭的王瀟,在穿越後,將能吃的苦頭全都吃了個遍,風餐露宿,以為蓋,以地為路,沒有食物,就沿路乞討,討不到,就隻能找野菜,如果野菜也沒有的話,就隻能啃樹皮,吃野草。
崇禎十五年,幾乎是大災之年,災人禍不斷,王瀟的家鄉河南開封,也因為黃河水患,變成了一汪水鄉澤國。在這裏,已經不能用家破人亡來形容當地的慘狀,而他的父母,也是為了救當時還隻是八歲的王瀟不被洪水淹死,反倒害得他們兩人永遠的沉睡在黃河水底之下。
王瀟哭了,即便擁有前世的記憶,在那個時刻,他痛哭失聲。無論如何努力,都找不到他父母的屍體。最終,在王瀟對著父母消失在黃河水底的地方,跪了整整三,然後,他毅然選擇了北上求生,而他的大多數鄉親,則選擇了去往南方尋找活路。
對於九歲的王瀟來,從河南開封步行前往北京,尤其是在明末這樣兵荒馬亂的年代,可謂是艱險無比。
但王瀟挺過來了。所以,當他站在夕陽下,遙望著遠處巍峨的北京城牆的時候,他的心沸騰了。作為熟知曆史的人,他將作為一個座上客,看著京城風雲變幻。
不過,今晚的首要任務,先找一個落腳的地方。
王瀟清楚,作為一個難民,肯定是進不了北京城的,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往難民的聚集地走去。在北京城的腳下,難民成百上千,於是逐漸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麵,城內鶯歌燕舞,城外難民成群,兩者之間,僅僅被一座城牆阻隔,便形成了兩個世界:堂和地獄。
難民聚集地裏魚龍混雜,南海北的人聚集在一起,雖然都是難民,但也有強有弱,有善有惡,所以在這裏裏,各種欺男霸女,**擄掠之事頻頻發生,但這裏無人問津,所以難民的性命,猶如螻蟻,任其自生自滅。
王瀟此刻窩在難民聚集地的一個角落裏,已經一沒有吃東西了,餓的有些頭暈,四肢無力。可是,這附近能吃的東西都已經吃了,王瀟實在找不到能下咽的東西,樹皮都沒了。
聽每早上,會有粥棚舍粥,但畢竟僧多粥少,尤其是混在難民中的混子們,除非自己先吃飽,否則想要喝上一口稀粥,都是奢望。王瀟沒有指望明早上的稀粥,他得想辦法今晚上搞點吃的。
難民聚集地位於北京城的南郊,占了很大一片空地。由於沒有燈火照明,讓整個聚集地顯得漆黑如墨,偶爾傳來一陣咳嗽聲,斥罵聲,才讓人知道,原來這裏還有活人。
所有人都餓的不想動,躺在地上閉著眼,要麼睡著,要麼等死。
王瀟等不下去了,他慢慢的站直身體,感覺兩眼有些發黑,腿也發軟,他要去別的地方找食物。
記憶中的北京,王瀟是來過的,尤其是前世著名的景山公園,也就是現在的煤山,王瀟記得大概的方向,煤山自然也在北京城的郊區,所以,他決定去煤山碰碰運氣。
煤山現在還是皇家禦苑,自然有禁軍把守,但隨著朝政腐敗,也沒有誰真正會關心一個的園子,所以,禁軍雖有,但並不多,三五百米才會遇見一個士兵,這對於王瀟來,進入煤山,實在是太簡單了。
從難民營出來,王瀟差不多用了一個多時辰,終於來到煤山腳下。
煤山不高,地勢平緩,背麵一側緊緊挨著紫禁城牆,從煤山頂上望去,可以俯瞰大半個紫禁城。山上綠樹成林,在黑夜裏則被渲染成了一片漆黑。隨著山風吹過,樹林搖曳,枝幹相撞,發出一陣陣嘩啦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