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添丁(1 / 2)

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死後,光王李忱為宦官****贄等所立,以皇太叔繼位,史稱唐宣宗。

此時,朝中吏治混亂,宦官幹政,眼看唐朝的氣數就要耗盡。但唐宣宗即位後,對內勤於政事、整頓吏治、限製權貴和宦官的權利。對外則擊敗吐蕃、收複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使得唐朝繼“會昌中興”之後又進入了一段安定繁榮的時代。而今我們要講的故事,就開始於唐宣宗年間。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宋州碭山縣(今安徽省)午溝村。

風和日麗的上午,一個青年村婦坐在自家門前的樹樁上,搓洗全家的破衣服。隻見她的肚子鼓起好大,一看就知道是快要生產的人了。按理來是不應該幹這些粗活累活的,可是有什麼辦法呢。在這個時代,雖沒有大的戰亂,但是窮苦百姓的日子依舊不好過。其實老百姓對生活的期望值並不高,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點都不偷懶,甚至晚上還熬夜做活。“你耕田我織布,你挑水我澆園”式的男耕女織,辛勤工作無非是期望吃得飽、穿得暖。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他們期待的最幸福的生活。生個兒子娶個媳婦,再生個兒子,再娶個媳婦,周而複始。他們希望老爺對他們好一點,能風調雨順,多收個三五鬥,能吃得飽一點,穿得暖一點。

至於向地主交地租,他們認為是經地義的,不知道那是剝削;向國家交納賦稅服徭役兵役,他們認為是經地義的,不知道那是壓迫。如果有個好心的地主地租少收點,如果有個好心的皇帝賦稅徭役輕一點,他們就謝謝地了。

其實,他們隻是想活下去。

“朱家媳婦,快生了吧?”這時,一位老婆婆走了過來,笑咪咪的問道。

“快了,前些問了徐郎中,可能就在這幾。”村婦微笑著回答道。她本姓王,嫁給了村裏的教書先生朱誠,所以大家都叫她朱家媳婦。

“你們家朱先生呢?還在教書啊?怎麼也不幫你幹點活,也不怕把你累著。”老婆婆道。

“不礙事,我自己還能行,他也要教書掙錢養家嘛。”王氏笑了笑道。其實她心裏何嚐想拖著笨重的身子幹活,可是自家窮啊,等到這個崽出生後,又要多一張吃飯的嘴。想到這裏,她又摸了摸鼓起的肚子。

她的丈夫叫朱誠,時候上過幾年私塾,無奈考科舉卻屢試不中,隻得在村裏當個教書先生,教村裏的孩子識字,掙一點錢養家。自從丈夫知道自己懷孕,就沒有開心過,她知道,是因為家裏已經有兩個孩子了,本來就窮,這下可能就要窮的揭不開鍋了。可是她自己打定主意要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哪怕自己累一點,苦一點。

“你們家多有福氣呀,兩個兒子了,這個要還是個子,哪就三個了,有人傳宗接代嘍。不像我們家哪個,一生就生女兒,哎”老婆婆歎了口氣道。

“李婆婆你放心吧,我王家嫂子肯定能給你生個兒子。”王氏安慰她道。

“借你吉言嘍,哪你趕快歇著吧,這些日子多休息,別老幹活了。”婆婆笑著完,佝僂著慢慢的往自家屋子走了回去。

等她走了,王氏才把衣服擰幹,搭在了門口的麻繩上。現在雖是冬季,可是這兩的氣很好,陽光暖洋洋的,她想趁著好氣把衣服晾幹。

等到她把這一切做完,已經快到開飯的時間。她急急忙忙生活做飯,雖是做飯,可是全家的飯食就是一鍋粥,丈夫掙的多一點,粥就稠一點。丈夫掙的少一點,粥就稀一點。有時候給粥裏加點菜葉,全家人就吃的很香。至於油和肉,哪隻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