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朝十年。
自朝元年始,下便一分為四。位於北疆的冬國,中部的春國和秋國,南部的夏國。
需要一提的是,中部的春國和秋國並不是南北為界,而是東西相對的。秋國占據東麵沿海的大部地區,而春國卻隻是西麵的一部分。
十年前,下本為一家所統治。但因為當政皇帝昏庸無能,皇室裏麵又沒有其他傑出人才,地方官員隻顧斂財自足,毫不顧及地方百姓的死活,民間裏麵逐漸怨聲四起。
當時朝中有一位姓秦的宰相才能顯著,在百官中威望極高。
他眼看朝廷一日日敗落,屢次進言卻不被采納,有一次皇帝竟大發雷霆,要將他治罪,幸得百官拚命力保才免於受難。
終於,矛盾一日日激化,民間的股起義軍開始此起彼伏,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朝元年時,發生了一場百年罕見的旱災,田地裏幾乎顆粒無收,一時災民遍地,民不聊生,餓殍隨處可見。
秦宰相率領部分官員冒死進諫,要求開放國倉,救濟災民,卻不料沉迷於酒色尚未清醒的年輕皇帝折子都未看完便將奏本摔在了朝堂之上,責令程宰相立即辭官回家,否則便將他收監。
這一次,縱使百官力保也不再予理會。
秦宰相回到府中,鬱鬱寡歡,心中怨恨漸起,恰逢三五心腹官員來訪,稱欲一齊助他起事,保他登主位,拯救下蒼生。
秦宰相初時還猶豫不決,畢竟篡位可是大不忠之事,他為官幾十年,一直以忠臣著名,一生清正廉潔。未料到臨近暮年,卻要被這昏君逼上不忠不孝之路。
不久之後,他辭官回鄉,一路所見,令他心痛難忍,真想把那狗皇帝從皇宮的酒色之鄉裏揪出來,讓他好好看一看這滿地餓殍。
遂,不再顧慮身後罵名,決定起事。
心腹中有幾位武官,手中各有一些兵權,因皇室中並無能人,皇帝又不得人心,逼宮一節竟出其順利。不到一個時辰,下就易了主。
秦宰相顧不上舉行登基大典,首先打開糧倉,救濟下正遭受滅頂餓災的百姓。誰知,消息傳到了南北邊疆,兩方駐守大將都不甘心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江山就從此改姓易主,也紛紛舉事,各據一方,不服程宰相以一文官而奪得下。
於是,便形成了三方對立的局勢。
秦宰相本就是心疼百姓而無意於江山,被逼無奈才不得不走上此路的。雖然滿朝文武都建議他收複兩疆,他卻不想發動戰爭讓百姓遭殃。
一番思量之後,秦皇帝召集大臣們一番商議,分別賜予北疆和南疆冬和夏的國號,讓他們各自為王。同時,把皇室餘黨發配西方,賜予他們春的國號。而秦家下便用了秋的國號,並把起事當年改為朝元年。
一直到朝六年,下都相安無事。因前朝的大部分兵權都集中在秦家手中,已登基做皇帝的秦宰相又治國有方,愛民惜才,故秋國一直是四國中最強盛的。
但在朝六年時,秋國皇帝駕崩,皇長子繼位。這位皇長子已年近四十,才能一般,且性格有些懦弱,有點類似於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不過,人家李治有賢能皇後武則相輔佐,故能保下無虞。
而當今皇帝秦林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沒能碰上一位有能耐的皇後,庸碌無為,庸碌無為也就在所難免了。
於是,於朝七年始,北方的冬國皇帝董成武就大量招募士兵,加緊訓練,似有謀事之兆。董成武以武官出身,在北方駐守多年,早就對這苦寒不毛之地心生憎惡,無奈皇命難違,難於離開。
後下一分為四,他也成了一方之主,卻始終對這惡劣環境心有不滿,不甘心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繼續世世代代在這荒蠻之地生存下去。
前朝秦宰相在皇位時,兩國勢力相差太過巨大,他不敢有所異動。自其長子秦林繼位後,他慢慢發現了這位皇帝的無能,覺得有了機會,便開始加緊練兵。
對於此事,秋國的大臣們已多次上過奏折,但皇帝卻無計可施,大臣們也沒有想出對策。畢竟,兩國是互相獨立的。最後,隻好也加強自己的兵力來應對。
朝十年,兵力已大大加強的冬國終於有些按捺不住,蠢蠢欲動了。不過,此時兩國的兵力還是有較大差距,即刻動兵的話冬國未必會討到好處去。
也因而,當秋國派來使者的時候,冬國也就順坡下驢,提了兩個條件就暫時罷了兵。
一個條件是免了冬國曆年來向秋國的進貢;另一個條件竟然是要求秋國送一位公主來聯姻。不過,聯姻的對象不是董成武本人,而是他的三皇子-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