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美好的,同時也是殘酷的。像一杯咖啡,有苦有甜,苦中含甜。不同的人,會品味出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時間,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林夕在《明年今日》裏,“在有生的瞬間能遇見你,竟花光所有運氣,到這日才發現,曾呼吸過空氣。”
然而,在笙離在《時擦》中,卻道,“一回首,記憶中隻有泛著黃色的舊照片,提醒她,曾經那麼用力的喜歡過這樣一個人。”
幸運?悲傷?感懷?舍望?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回憶去探索和品味問題。或許這個過程會曲折,會心痛,會難忘,會傷心。不過,於一切,都是一個永遠的留戀與結局。
如今當代社會聒噪與發展,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工作越來越累。不少人在忙碌中,開始忘記了自我,忘記了愛,走向了利益化的發展歧途,開始追名逐利,從欲追質,再沒有當初唐寅“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曉看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淡散與從容。
一些東西,開始漸漸從社會流失,少了些什麼,又多了些什麼。我不知道這是好是壞,也不敢妄下斷言。不過,這現象的存在,卻值人深思。
作者,我的朋友,張少卿,發現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並用行動開始了探索與追求,試圖揭開這浮欲大網下隱藏的社會本質。經曆了一次次的探尋與接觸,開始慢慢靠近這一層麵紗下的真諦,也逐漸感受到了兩種層麵下的真善美與苦悲疼。
帶著美好的希翼,他一次又一次地麵向陽光,希望接受暖陽的沐浴。卻一次又一次地被風雨無情地打濕在荒野枯地。幾許無奈,幾許憂傷,幾許絕望。
堅持多年,他在實踐中摸索。得到的,隻是兩手空空與滿心的傷痕。所以,他開始憤懣,希望通過文字揭露陰暗的一層,讓陽光普照神州,散盡下灰霾。不為功利,隻作為一種精神的追求,其心當真可嘉。
最後之戀是由許多長篇,中篇,甚至短篇組成的,在一篇篇裏,張少卿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與生動的情節,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再度展現了現實中的種種,讓人於事中思,於思中憶。其內涵可謂之深,立意可謂之遠,不論於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與情懷。留給我們的,更多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相信大家會在其中有所收獲。
“人性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裏扭曲變形,愛情首當其衝成了犧牲品,想要一段長地久的愛情這麼難嗎?答案恐怕是肯定的,最後之戀,最後的童話。”張少卿如是著,我們如是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