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轉世再生(1 / 3)

第一章轉世再生

楔子

清順治十六年冬夜,四川省峨眉山峰下報國寺覆蓋著薄薄一層白雪,氣格外寒冷。清晨,大殿裏檀香嫋嫋,誦經聲中,一枯瘦老僧端坐於蒲團之上,手書偈曰:紅塵災劫亂如麻,人生如夢鏡中花。筆影寫字塵不動,日照湖底水無痕。具靜律己用緣起,入報喜地幾人知。心性覺悟得大道,洞福地自逍遙!

寫罷,目視眾僧許久,最終搖頭長歎一聲,竟擲筆盤坐而逝。

老僧法名渡閑,世人稱“明燈道人”,積佛道修行於一身的大成者,入龕火化後建舍利塔於寂照庵下的樹林之中。

幾十年來,此偈終是無人能解悟!

正文:

峨眉山報國寺最初名“會宗堂”,明代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於伏虎寺右側的虎頭山下,取儒、釋、道“三教”會宗的意思。在去報國寺的路上,有一條清澈的溪蜿蜒穿過黝黑的鬆林,繞過村莊,向東流入大河。村子名叫羅家邑,約有十餘戶漢族人家,大都以狩獵為生,偶爾將獵物送到城鎮內,換些柴米油鹽,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倒也自在。

溪水旁有座三坊一照壁的破舊院落,黃牆灰瓦,屋簷上散生著幾簇雜草。房主名叫羅清遠,自幼雙目失明,平日裏靠著親戚和街坊鄰居們接濟著勉強度日,年景不好時,也常出外乞討。直到四十多歲時,在城鎮外遇到個逃難的外鄉漢人女子瑛娘,帶回來村裏,終於成了個家。

開始時,聽村裏人議論瑛娘模樣醜,老羅心裏尋思著一個瞎子有人跟就不錯了,反正自己也瞧不見,好看賴看都是一個樣。這瑛娘很能幹,沒多久就在屋後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了青菜,還養了幾隻雞和一頭豬崽,日子逐漸有了奔頭。第二年春,老婆懷上了孩子,老羅中年有後,心中自是歡喜不已,可內心卻又總是惴惴不安。

秋去冬來,分娩的時候到了。

接生的鄰家阿婆在屋裏忙碌著,老羅則拄著木棍,站立在院門口焦急等待著。許久,他終於聽到了嬰兒降生時的那一聲啼哭。

“是個男孩兒,老羅,”阿婆推門出來,滿臉的喜悅,“孩子的眼睛是……好的。”

老羅聞言一怔,幹癟的眼眶裏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

當年祖父是這一帶有名的獵手,曾在大山裏獵殺過什麼不幹淨的東西,不久眼睛便盲了。父親和老羅出生時就是瞎子,恰巧應了當地寺廟關於三世因果報應的法,難怪自瑛娘懷孕起,他就一直擔心不已。

阿婆提醒他:“孩子起了名字麼?”

“就叫智祥吧。”老羅想了想,但願這孩子終結那纏繞了三代人的噩夢。

數年後,智祥已經七八歲了,長得酷似父親,額頭圓潤,體格健壯,眉宇間有股子靈氣,隻是性格內斂,不太愛講話。

春杜鵑花開的時候,村裏幾個同齡孩子開始念私塾,盡管家裏窮,瑛娘還是省吃儉用湊足了學費,讓智祥一同上學。村子西頭前行數裏地,報國寺旁有兩三間空置的破舊僧房便是塾舍,附近幾個村的孩子們都來這兒就讀。

教書的楊先生是個麵容枯槁的黑瘦老頭,黃褐色的牙齒,嗓音嘶啞,一對眼睛老是眯縫著,好像睡不醒似的。聽他是打中原過來的,寄居在報國寺已經好些年了,靠教私塾掙點銀子勉強度日。

課間閑暇時,學童們都喜歡跑進樹林裏捉迷藏,也有年齡稍大點的較為用功,留在課堂裏溫習功課。智祥則獨自到寺裏看那些佛像和聽和尚誦經,竟然也會念上幾句,念得久了居然開了智慧得了宿命通,原來智祥前世是中華1世紀的人,在那個科技日漸繁華的年代,智祥前世因為經常通宵玩電腦而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