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水穀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留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必從足始者也。《內經》説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爲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爲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後見明之辨內外傷及飲食勞倦傷一論,而後知世醫之誤。學術不明,誤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論矣,且懼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論》叮嚀之。上發二書之微,下祛千載之惑, 此書果行,壬辰藥禍,當無從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遺山元好問序
外界的病邪,侵襲人體就可以深入五髒,尤其是八方而來的風邪,戕害人的較高部位;水穀之中的寒熱性病邪,侵害人體就可以進入六腑,原因是水穀進入胃裏,其營養精微向上輸布於肺,而糟粕則自胃而腸下行,如果飲食不節就會使中州脾士直接受病;土地中的濕濁邪氣,侵襲的是皮膚、筋膜、血脈,往往自足部起始自下而上。《內經》裏講許多的疾病都是由於上、中、下三類外因所致,而在討論形體、氣血共同虛損類疾患的時候,即不會涉及天地外界的病邪,可知脾胃不足,是眾多疾患的起因,由此引起虛證實證的不同變化,而社會上的一般醫生對此不會分辨認識,看來已經很久了。過去的十七年前,即壬辰年所遭受的一場病變,在五六十天裏,因為饑饉、勞役受傷成病而死亡的人,差不多成百上萬,大家都說是由於傷於寒邪而死,及至後來我見到李東垣(明之)先生所著的辨內外傷以及飲食勞倦傷的一本論著,才知道了那些醫生所犯的錯誤。學術上的是非不明確,使人犯錯誤就是這樣,真是大大的悲哀呀!李東垣既寫著作了,而且擔心粗俗的醫生信息不靈無法很快地穎悟這些道理,所以又著《脾胃論》反複叮嚀至囑。這本書如果出刊發行,上可以闡發兩本書中的奧義,下能解除千年來的疑惑,則像壬辰年那樣因藥錯而招致的災禍,就不會發生。有學問人所寫的著述,它的意義真是廣大啊。
——己酉年(1249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元好問(字遺山)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