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都建成以前的北京(3)(2 / 2)

13世紀初,北方草原蒙古族興起。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號成吉思汗。1210年,成吉思汗發動了對金朝的戰爭。1211年9月,大敗金軍,從間道奪取了中都西北的居庸關。對於中都來說,“居庸最為要害”,居庸一失,中都立刻受到威脅,因此金朝統治者十分恐慌,急忙下令戒嚴,但是,蒙古軍沒有集中力量進攻中都,而是分兵掠取河北、山西的一些州縣,還襲取金朝的群牧監的馬匹,“幾百萬匹,分屬諸軍”,壯大了自己的力量,遂即退去。②(參見《元史》卷一,《太祖紀》:卷一二二,《槊直腯魯華傳》。)蒙古軍的進攻引起了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1213年8月,金軍將領胡沙虎發動政變,帶領軍隊從北麵突入中都的通玄門和西邊的彰義門,殺死金帝完顏永濟,另立完顏珣為帝,這就是金宣宗。十月,金軍其他將領又殺死胡沙虎。這時蒙古軍再次發動進攻,“河北郡縣盡拔”,從河北到山東,隻有中都等十一城尚為金朝保有。貞祐二年(1214年),金朝遣使求和,蒙古軍勒索大批金帛、童男女和馬匹,於四月間由居庸關退出。五月,金宣宗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以皇太子留守中都。這次遷都實際上是十分狼狽的逃竄,隨著統治者的出走,中都的許多居民也倉皇逃散,流離失所。“卷地狂風吹塞沙”,元初大劇作家關漢卿的作品《閨怨佳人拜月亭》,便是以這次遷都為背景,描述了廣大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況。成吉思汗聽到了金朝南遷的消息,十分惱怒,認為金朝並不是真正想要議和,隻是一種緩兵之計。於是又發動了對金的戰爭。

蒙古軍這次的出征路線分兩路。一路以木華黎為統帥,征遼東:一路以三合拔都和契丹人石抹明安等為統帥,引兵南進。在金朝政府南遷途中,主要由契丹族組成的糺軍叛變,投降了南進的蒙古軍。糺軍熟悉河北地理,就為蒙古軍作先鋒,奪取了河北許多地方。金皇太子聞訊,連忙南逃,留下丞相完顏承暉、尚書左丞抹撚盡忠等守衛中都。貞祐三年(1215年)正月,蒙古軍取通州,逼近中都。中都金軍將領右副元帥蒲察七斤出降。“七斤既降,城中無有固誌”,而且城中糧食來源完全斷絕,“人相食”①(《元史》卷一五三,《王檝傳》。《金史》卷一〇一,《承暉傳》、《抹撚盡忠傳》),處於絕境。金朝兩次派兵來援,都在中途被擊潰。四月,蒙古軍“攻萬寧宮,克之”。兵臨中都城下。五月初,完顏承暉自殺,抹撚盡忠開通玄門逃跑,“城中官屬父老緇素,開門請降”②(《元史》卷一五〇,《石抹明安傳》)。中都自此歸於大蒙古國統治之下,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大安三年(1211年),就在蒙古軍大舉進攻前夕,中都曾發生大火,“延燒萬餘家,火五日不絕”,城市受到很大破壞。在蒙古軍攻取中都過程中,城市進一步遭到破壞,“雄麗為古今之冠”③(《大金國誌》卷二三,《東海郡侯紀下》。)的中都宮殿,有不少在圍城中因缺乏柴薪,陸續被拆除,但還保留下了一部分。總的來說,中都城已相當殘破了。

大蒙古國的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原來是完顏承暉屬下的一名官員。他當時也在被圍的中都城中,親身經曆了這一曆史事件。後來,他在一首詩中簡要地敘述了中都城陷落的經過:

天子潛巡狩,宗臣嚴守陴。

山西盡荊枳,河朔半豺狸。

食盡謀安出,兵羸力不支。

長圍重數匝,久困再周期。

太液生秋草,姑蘇遊野麋。

忠臣全節死,餘眾入降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