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禮》成書年代研究的方法問題(1)(1 / 3)

《周禮》是十三經中的一部大經,也是問題和難點最多的古籍之一,其成書年代更是學術界聚訟兩千餘年、迄今未了的著名懸案。

在經學史上,《周禮》是今古文經之爭的焦點之一。而王莽篡漢、宇文周革典、王安石變法都將《周禮》奉為圭臬。因此,關於《周禮》的爭論,又往往帶有學派鬥爭和政治鬥爭的複雜色彩。撇開這些非學術的因素來看,這場爭論的實質,是對周代社會政治、思想、經濟、軍事、法製、宗教等方麵狀況應如何估價的問題。所以,結束這樁公案,不僅是曆史的要求,而且對於深化先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 《周禮》源流

《周禮》一書,始出於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漢書·藝文誌》六藝略禮類有“《周官經》六篇”,班固注:,王莽時,劉歆置博士。荀悅《漢紀》雲:

“劉歆奏請《周官》六篇,列之於經,為《周禮》。”陸德明

《經典釋文·敘錄》雲:

“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可見,此書西漢舊題為《周官》,劉歆奏《七略》時猶沿用此稱。王莽時,更其名為《周禮》,並列為禮經,其時在“平帝元始五年,至王莽居攝三年之間”,。

《周禮》的發現經過,不見於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漢書》的《儒林傳》和《藝文誌》等文,唯《漢書)景十三王傳》雲:

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

獻王立於景帝前二年公元前”44年’,死於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年’,則此書當出於景武年間,但是,《史記)五宗世家》中卻沒有上述文字,是班固杜撰,還是太史公疏忽1學者見仁見智,諸說歧異。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雲,,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認為是獻王得之於李氏。

《隋書·經籍誌》說同。馬融《周官傳》說是得自山岩屋壁:

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於山岩屋壁,複入於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錄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

馬融是劉歆的三傳弟子,其說當最有權威。但細玩其語,仍有啟人疑竇者:既然五家之儒未之見,《史記)封禪書》如何得兩次提及《周官》1武帝又何以知其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1如果說《封禪書》之文為劉歆所竄入,則又等於承認今文學家關於劉歆偽造《周禮》的說法。《禮記)禮器》孔疏則說是,漢孝文帝時求得此書,不見《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記》補之”,不僅將發現的年代提前到文帝時,而且《考工記》又變成博士所作,不知根據何在1《後漢書)儒林傳》說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但《漢書·藝文誌》、《漢書·楚元王傳》、劉歆《移太常博士書》以及許慎《說文解字序》備舉孔壁所得古籍,皆無《周官》。紛紛之論,殊難調定。

盡管《周禮》本身未言及其為何朝何代之典製,更無,周公若曰”之語,但被劉歆指為,周公致太平之跡”。

東漢初,劉歆的門徒、河南緱氏人杜子春設席授業,傳《周禮》之學,鄭眾、賈逵等鴻儒均仰承其說,一時歆學大盛,注家蜂起,鄭興、鄭眾父子,衛宏、賈逵、馬融等競相為《周禮》作解詁。至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又博綜眾家,兼采今古文之說,作《周禮注》。

《書傳》有周公“一年救亂,二年伐商,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之語,鄭玄說,,周公居攝而作六典之職,謂之《周禮》,營邑於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禮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認為《周禮》就是周公為成王所製官政之法。由於鄭玄在經學界的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皇皇大典。《周禮》為周公手作之說亦為後世學者所宗。

(第二節 《周禮》成書年代的糾葛

作為一部古文經,《周禮》麵世之時,就遭到今文學家的激烈反對,“眾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鄭玄的同裏後進林孝存(臨碩)“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驗之書,故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鄭玄做書答其難,從而拉開了論戰的序幕。其後,詰難《周禮》者史不絕書,歧見迭出。爭論的焦點是,《周禮》究竟成書於何時1將諸家看法略做歸納,至少有以下數說:

1;《周禮》為周公手作

此說昉自劉歆,鄭玄、賈公彥踵之,其後,曆代名家大儒多宗此說。如朱熹說:“《周禮》是周公遺典也……《周禮》一書好看,廣大精密,周家法度在裏。”孫詒讓說:“此經建立六典,洪纖畢貫,精意眇旨,彌綸天地,其為西周政典,焯然無疑。”他認為《周禮》一書是周公對西周以前經世大法的總結,他說:“粵昔周公,纘文、武之誌,光輔成王,宅中作洛,爰述官政,以垂成憲,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備。然非徒周一代之典也,蓋自黃帝、顓頊以來,紀於民事以命官,更曆八代,斟汋損益,因襲積累,以集於文、武,其經世大法,鹹萃於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學者大多篤信此說,曆代研究《周禮》的著作堪稱浩繁,但持此說者最眾,如宋王安石《周官新義》、王昭禹《周禮詳解》、葉時《禮經會元》、鄭伯謙《太平經國之書》、易祓《周官總義》、楊傑《周禮講義》、黃度《周禮五官說》、胡銓《周禮傳》、陳傅良《周禮說》、朱申《周禮句解》、俞廷椿《周官複古編》、王與之《周禮訂義》,元毛應龍《周官集傳》、丘葵《周禮全書》、吳澄《周禮考注》,明王應電《周禮傳》、陳鳳梧《周禮合訓》、魏校《周禮沿革傳》、舒芬《周禮定本》、陳深《周禮訓注》、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金瑤《周禮述注》、徐即登《周禮說》、郭良翰《周禮古本訂注》、孫攀《古周禮釋評》、王誌長《周禮注疏刪翼》、張采《周禮要》等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