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春,朝廷舉行了一次進士考試。
科舉,幾乎是寒門子弟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那個時代,多少人十年寒窗,卻一次次地咀嚼名落孫山的沮喪與苦澀,甚至有的州郡幾十年都沒有一人及第。唐代荊州地區就是如此,以至於人們譏笑那裏叫“荒”。後來終於有一個叫劉蛻的舉子考中了進士,算是破了“荒”。當時的太守崔弦得知這一喜訊,特地修書表示祝賀,並贈他一大筆“破荒”錢。劉蛻不肯接受賞賜,在回信中寫道:“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裏外,豈曰荒。”
與前代相比,宋代讀書人無疑是幸運的。嘉佑二年這次考試,及第人數之多、人才之盛,在北宋118榜進士考試中獨占鼇頭,即便是放眼整個科舉時代,也是鳳毛麟角的。
唐宋散文八大家,宋代有六位,這時候五位聚集京師。歐陽修是會試主考官,蘇軾、蘇轍、曾鞏都在這一榜高中,蘇洵來京師跑官要官,同時也是陪兒子考試。嘉佑初年的京師,成了全國文學界矚目的焦點。
這一榜進士中,有兩對師徒,日後在學術上成績斐然:哲學家張載和弟子呂大鈞,經學家程顥及其弟子朱廣廷。幾年前去寶雞出差,公路上的指示牌跳出“橫渠鎮”字樣,方意識到這裏是張載的老家,眺望連綿起伏的岡巒,不禁想起張載的名言“為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眼前這個不起眼的鎮,瞬間高大起來。
這一榜進士有好幾對兄弟。蘇軾、蘇轍;曾鞏、曾布;林希、林旦。甚至還有一對叔侄,章惇和章衡。
這一榜進士中有多人日後成為朝廷重臣,其中有9人官至宰相(副宰相)。誰也沒有想到,這時候的同學少年,在此後的四十年時間裏,紛紛卷入政治漩渦中,浪尖波穀,宦海沉浮,一次次地體會波詭雲譎的人生況味。以蘇東坡為核心,他們的悲歡離合,把北宋推上了中國文化的巔峰。
其實,歐陽修當主考官,蘇軾當考生,就意味著這次考試必將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