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感覺這個世界是個純粹的世界,這世界上的事兒不是對就是錯,後來才發現除了數學,沒有對錯
儒家講中庸,國人講謙虛,所以什麼話都是一半,這一半就不好。因為後麵的一半是需要聽的人來悟的,如果剛好是順著話人的意思那就是對了,可是有的時候聽的人覺得的人不對,所以接的下半句跟的人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麵,事情沒辦好,很難誰對誰錯。
再這事情辦好這個概念,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辦好的,或者人這輩子隻是在辦好一件事——活著。中間發生的一件件事情往往是這個沒辦完,另一個又來了。所以我們隻好我們在路上,從生到死一直都是在路上,哪走到頭了也就走完了,不管事情辦沒辦好,反正是走完了。
這個命題似乎很難有什麼結果,因為生活中碰到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一個網,而不是一條線。舉一個經典的例子,運行的火車道上一群孩子在玩,廢棄的火車道上一個孩子在玩,這個命題似乎怎麼選都沒有對,當然也沒有錯。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總的來決定對錯的一是規則二是情感。時候覺得規則是絕對的,進入社會發現有很多時候情感遠比規則管用,這個也沒有對錯。
所以,在可以選擇的時候不如把對錯的判決交給自己的本心,人生苦短,等老了再後悔豈不是追悔莫急?
突然想起年少時的夢想,現在還是開始去做吧,無論早晚,不管結果,自己覺得對就好。不是雞湯,如果你喝了這碗出了事兒千萬不要來找我,我隻負責,不管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