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8字之謎(1 / 2)

王玉山沉吟一番,用手拍了下自己的後腦勺道“倉頡!對,是倉頡!”

“什麼!是他?這其中有什麼法嗎?”

“我也是在以前的一本雜記野史上看到的,是上古時期黃帝時期以前人們都以‘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個大結,事打一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來又發展到用刀子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曆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可是這些借口或符號並不能明什麼,雖然可以通過代代口口相傳,可是時間一久,有些東西或事情也失傳了,這就有了倉頡造字。”

“原來如此,那王大哥知道這8個字是什麼意思嗎?”

王玉山想了片刻,搖了搖頭。道:“不好,上古先民的想法其實現在你我所能知曉的。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曆史學者研究也沒出個令眾人信服的法。不過,我倒是可以把我自己通過這些年的查找古籍資料而得來的意思給你聽,至於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就難了。”

“哦?王大哥對此也有研究?”

“嗯,略知一二。不這8個字到底是不是倉頡要表達的字,因為一字之差,意思就壤之別啊。算了,就按照這8個字來解釋吧。”

“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PS:下麵是本人自己查了好久的資料然後自己的個人翻譯,如有不對,請見諒。畢竟這8個字的意思中紛紜,咱又不是倉頡時期的人,如何得知本意。

“前四個字現在的意思是代表時間,不過在古代‘戊’是一種打仗或打獵的兵器,是一個大斧子形狀的兵器。

‘己’本義是拴在箭上的絲繩,射鳥用的。有可能代表弓箭。

‘甲’可以是盔甲,保護身體的衣物,當然了那時技術並不高超,也可能是一種穿在身上獵物皮,如龜甲等。

‘乙’在古代把一些鳥類當乙講,如燕子,野鴨不過我看更像蛇的樣子。

‘戊己甲乙’的意思應該是先民們帶著弓箭等武器,穿著護身衣,外出打獵。他們不但捕獲陸地上的獵物,還用弓箭射上的飛鳥,水麵上的野鴨、魚類等獵物,使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聽到王大哥這麼來,也是很有可能的。”

“‘居’一般來都是居住,應該是洞穴或房子。

‘首’一般來代表頭,領頭的。而當時應該是首領的意思。

‘共’共同,一起。當時我感覺應該是雙手捧著東西的意思。

‘友’朋友,友人。在甲骨文中是兩隻右手靠在一起,或許是握手的意思。”

“這麼來很有可能是:祭祀場麵,部落首領和大家都是長期友好相處的朋友,他們跪在地上,將捕來的獵物,雙手舉起共同敬獻神、圖騰和祖先。”

“是啊,可以這麼理解,至於到底怎麼回事就隻有知道了。嗬嗬

‘所’在金文中所字左邊是一扇門,右邊是一把大斧頭,以斧破門,表示,盟誓之義。

‘止’應該代表腳的意思,因為在漢字中有‘止’字組成的字大多與腳有關。應該是停止,站在某處地方。

‘列’通過前麵可以看到他們應該在舉行祭祀儀式,而古代祭祀必然需要龜甲或一些動物的頭骨進行,所以應該是把動物的夾克或頭骨進行分解或切割。同‘裂’字。

‘世’上古時代0年為一世,因為條件不好,疾病多發,很難存活。

所以應該是占卜盟誓的場麵。先民們破開甲骨和獸骨進行占卜,他們站在一起盟誓,表示一輩子在一起同甘共苦,共創幸福,世代友好,永不分離。”

“’式‘古通栻字。上古時期一種占卜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