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就在魯朗。
但我依然常常夢見走魯朗的情景。
那色拉山下的風牆,那色拉山口的落日,魯朗河的濤色,從紮西崗村回望魯朗的高畫廊,雅依溝的世外風情,雅依湖綠得詭異的湖水,每一個風景都美得那樣深刻。
在魯朗,我是在一個夢中開始寫作的念頭的。夢裏的情形我已經不記得,但醒後寫作的念頭卻留下來了。我開始構思這本書的框架,走魯朗的點點滴滴時時在我的心中翻湧。但畢竟是,需要一個豐滿的內容。走魯朗的經曆有些單薄,我把走可可西裏、走雅魯藏布大峽穀、走嘎瑪溝、走怒江源和走珠穆朗瑪峰的經曆和發生的一些事情都移植了過來,然後把不同人物的故事整合起來,集中到幾個主要人物的身上。這就構成了書的初步線條。我之所以把故事放在探險上,是我覺得徒步旅行本身,就具有一種探險精神。而在徒步的過程中,我聽到的,看到的,許多事情都超出了我們已知世界的範圍。這不是獵奇,而是我認為這世界的的確確有我們認知範圍以外的東西客觀存在。
我寫這本書,並沒有刻意表達什麼東西。隻是想告訴大家一些走在路上的故事,告訴大家一些走在路上的經曆,告訴大家一段走在路上的人生。這樣的生活,並不為大眾所熟悉。但這些走在路上的人們,也是和大眾一樣有夢想有追求的人。他們是勇敢的人群,他們做的是許許多多人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在我們的一生中,如果能有一段這樣的經曆,無疑會讓生命增添一些更加豐富的色彩。
在寫作的過程中,所有的地名我都保留了真實的地名,所有景色描述都保留著當初的真實感受。對魯朗人的風俗和風情,我都是記錄著我所看見,所了解的。這樣,既是為了去過那裏的人容易產生共鳴,也是為沒有去過那裏的人當一次免費的向導。
寫作的時候,我的麵前總是浮現著那些和我一起行走的朋友的麵容,浮現著和他們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正是他們,為我提供了許多的快樂,許多的幫助,許多的關愛。如果沒有他們,我的行走將無比單調。所有和我一起行走過的朋友們,我愛你們!
當我終於順利地完成這本書的寫作,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走魯朗,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旅行,它打開了我生命中的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人世間的一片淨土,一片已不神秘的聖地。我把這本書獻給這片聖地,也獻給和我一起在這片聖地上生活了那些時光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