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劫道(1 / 3)

一九二八年底,北伐戰爭結束,國民革命軍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不久之後,新軍閥四巨頭粉墨登場。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就此展開,史稱——中原大戰。

這場大戰進行數月後,形勢急轉直下。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八日,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通電全國,呼籲各方即日罷兵,靜候中央措置。

十月初期,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通電全國,停戰求和,並下令前線各軍,一律退回黃河以北,實行停戰,以候和平解決。

就此,西北軍被徹底打垮,一個縱橫馳騁二十年的軍事團體從此分崩離析、不複存在。

西北軍戰敗後,一部分隊伍被迫繳械投蔣,一部分隊伍脫離西北軍,另有一部分殘軍不肯投蔣,選擇渡河撤往黃河以北。

這部分不肯投蔣的殘軍中,獨立第六師(師長張自忠)是西北軍殘部中最為完整的部隊之一。

麾下尚有第十六、十八旅和手槍團大部,共計六千餘人。

第六師撤到黃河以北,經清化到晉城,後奉馮玉祥之命進駐曲沃。

十一月中旬,國民D三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決議授權張學良收編晉軍及退入S的西北軍部隊。

十二月中旬,張學良電召宋哲元、商震、徐永昌、孫良誠、楊愛源等人到J詳談部隊整編問題。

經過十餘的磋商,張學良最終確定了晉軍和西北軍的縮編方案。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蔣介S、張學良聯銜通電全國,委任宋哲元為陸軍第三軍軍長,商震為陸軍第四軍軍長,徐永昌為陸軍第五軍軍長,楊愛源為陸軍第六軍軍長,傅作義為陸軍第七軍軍長等。

一月底,陸軍第三軍第二師編成,該師由原西北獨立第六師、劉驥部新編第一軍、阮玄武部和孫良誠部的暫編第三師縮編而成。

同年六月,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對駐晉各軍的番號進行重編。

原陸軍第三軍,編為陸軍第二十九軍,直轄兩個師(第三十七師和第三十八師)。

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所轄第一零九旅、第一一零旅、第一一一旅,每旅兩團,附特務團。

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所轄第一一二旅、第一一三旅、第一一四旅,旅各二團,附特務團。

同月二十日,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自運城發出號電,表示誓即擁護統一,以免我民族之淪亡,並遵總副司令新頒番號,即日實行。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六日,第二十九軍開始移防,離開晉南。

第三十八師徒步開抵靈石、抵介休、和順。

九月十二日,第二十九軍停止開進,並將軍部設於陽泉,三十八師駐防平定。

九月十八日晚十點半,曰本關東軍在沈陽城外柳條溝炸毀南滿鐵路,同時進攻東北軍的北大營。

震驚全國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短短幾時間,由於東北軍的不抵抗,東三省大麵積淪陷,造成全國輿論嘩然。

各界人士紛紛通過各種渠道,強烈要求東北少帥出兵抵抗日軍。

相比那些登報要求、辱罵的言論,在這段時間裏,有一則報道則更讓人關注。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眾將領,聯名發表了一篇‘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報道。

這篇報道讓不少愛國人士看到了希望,其中,一名土匪頭子在看到這份報道後,渾渾噩噩的生活,似乎也一下子有了盼頭。

他便是S昔陽附近,近兩年來風頭正茂的殺鬼幫頭子——廖北風!

……

一九三一年十月初。

昔陽城北邊,在浮山的半山腰下,一夥綠林響馬依托地形隱藏在灌木叢中,足有三十多人。

人手一杆漢陽造,子彈全部已經推上膛,冰冷的槍口正對著浮山下大路。

“炮樓,過來。”一名青年扯下臉上凶狠的京劇臉譜,清秀的臉頰上掛著不悅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