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 言(1 / 3)

這篇可以是受到梁庭望教授所著的《壯族文化概論》的影響而作的,粱老在少數民族文化研究領域可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其所作出的貢獻更是無法一語概之,尤其是在壯族文化的研究上,更是豐功偉績,必定千古流芳。

粱老立言著書將近900萬字,各種民族文化研究的著作及論文數以千計,可謂碩果累累。但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仍然無法全麵的從三尺講台上推廣開來,筆者深感惋惜,或許是筆者之前孤陋寡聞吧。總之,用一個俗語表達,這實在是“暴殄物”。

偉大的文化研究著作,定能毫無違和地延伸到生活中,感召萬物,惠澤四方,我有幸身受其中。今年年初偶得機緣,看到粱老的兩本文化研究著作:《壯族文化概論》和《壯族風俗誌》,正是這兩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感歎萬分,夜不能寐,一口氣將其讀完,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壯族,了解到了不一樣的壯族文化。

壯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千百年來,不卑不亢,生生不息。然而,因為壯族沒有廣泛流通的文字作為文化的載體,讓後人和外界人士無法深入去了解這個民族,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像空氣一樣遊蕩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像無根的浮萍隨著瞬息萬變的世界隨波逐流。

一直以來,外界人士都認為壯族文化像那繡球和壯錦一樣,華而不實;像那難懂的山歌一樣,雜亂無章。這一切都是沒有深入了解壯族文化的斷言,都是沒有真正感受到壯族文化魅力的謬語。當然,今的我們必須直麵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壯族沉浸太久了,久到已經忘記自己,漸漸地迷失了自己。在紛繁的世界民族之林中,想要保持一個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實為不易,而創新尤為重要。在文化大同的大趨勢麵前,少數民族文化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這並非隻是壯族所遇到的問題,是廣大少數民族共同麵對的問題。在這股文化大同的潮流麵前,如何做到“和而不同”才是少數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發展的關鍵。

身為壯鄉子弟的我,感到很幸運,因為還有像粱老一樣的大批文化研究工作者,為壯族文化孜孜不倦,廢寢忘食地著書立言。讓我們係統、全麵、客觀地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脈絡,感受到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我們更有底氣、更自信地麵向當代社會,並奮起直追。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定會更深入地了解到:壯族先民曾經創造了燦爛而偉大的百越文明,曾為中華民族文化注入了不一樣的新鮮血液,也曾為中華民族的和諧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壯族先民首先發明水稻種植技術,是一個典型的農耕稻作民族;壯族先民還是棉麻種植、紡織技術的開創者;壯族先民還是我國南疆海域的最早開發者,首先進行珍珠貝等海洋生物的人工養殖。此外,還有不可忽視的青銅器文化、花山岩文化、傳統壯族醫藥文化、歌圩文化,等等一切都明,壯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是一個富有創造性,極具開拓精神,充滿想象力的優秀民族。

這篇之所以選擇000年前的秦甌戰爭作為故事的背景,一是當年的那場戰爭,將百越地區包括壯族在內的各個民族真正融入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裏,這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正因為秦始皇的三征嶺南,使得嶺南乃至南海地區正式加入了中華民族的版圖;二是由於時代久遠,各方麵的史記材料較少,能方便筆者發揮想象,展開聯想。當然,正確對待曆史是每位書寫者最基本的素養,筆者會遵循最基本的曆史考據,秉筆直書,絕不故弄玄虛,嘩眾取寵。

通篇會摻夾著許多壯族本土語言的稱呼、職業名稱、地名、風俗文化、特色飲食、山歌等等,這些名稱隻能音譯,無法言傳。因此,有必要列舉出來進行解析,以方便讀者閱讀理解。由於嶺南地區地域遼闊、民風各異,正所謂“十裏不同,百裏不同俗”,壯語分支繁雜,各個地區壯語的發音千差萬別,無法統一,語言雖然不一致,但文化脈絡是一致的,並且清晰的。下文主要是根據筆者所生活的區域的壯語發音進行解析,有異樣之處,還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