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一句話讓我至今銘記於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下寒士俱歡顏。”,每每讀到這句話時,我都會心血澎湃。因為這是自古以來儒家知識分子獨有的情懷,這種情愫一直延續到我們這一輩人的血液裏、骨子裏。從商朝文諫死的比幹,到後來唐代的魏征,再到宋朝的蘇軾、範仲淹,以及後來的明清……這種骨子裏的傲氣,從未斷絕過,讀起來至今讓人感到心胸舒暢。
也喜歡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晚年的蘇軾在看到自己的畫像,感慨萬千,回顧自己的生平,“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一直是我們讀書人所膜拜的對象,他的詞更是獨具一格。
據據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隻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卓板,唱‘大江東去’。”盡管話語有些誇張,但是其中的含義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呻吟語中讀到:讀書人最怕誦得是古人語,做得是自家人。這等讀書,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什麼用?
這樣讀書有什麼作用,連古人都為我們憂愁。
開篇講了這麼多,還沒有進入的正題,其實這篇主要是寫我的過去,也可以是一本自傳體的第一人稱。
題目“故園東望淚漫漫”是從唐代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中的“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兩句中摘抄過來的。
原文的意思是東望故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了雙袖還不斷流淌。我在這裏地意思也差不多,就是東望故鄉,路途遙遠,思起故鄉的種種往事,不禁潸然淚下。
離開故鄉已經有15個年頭了,這15年來,我想故鄉的人一定很想念我吧!
尤其是艾青的那首《我愛這土地》中的那一句,從初中學習後,就久久不能忘懷。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是啊!故鄉的人,故鄉的景,故鄉的過往,過了15年,我都曆曆在目,不敢忘懷。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曾經過:“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
寫到這裏,我不禁淚水橫溢出來,默默地流在我的紙箋上。
我想故鄉的一景一物,都讓人珍惜,都讓人懷念。
“月是故鄉明,露從今夜白”、“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腦海中翻滾著各種各樣的詩詞,都抑製不住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