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郡產生第二個還真境修士,並未讓徐亦山的心裏有太多震動。
這與那日發生在聚星樓中的事有一定關係,先是小凝氣散讓十個孩子步入不可思議,後是他“親手”造就了南屏秀的從引氣到煉形,再後,就是那位存在對他的垂青。
這三件事,如連天浪潮,一浪接一浪,當最後一浪打來的時候,徐亦山都敢說,以後在任何一件事麵前,他都可以淡定從容了。
同時,徐亦山本身過往的經曆,也讓他對於外界的一切,都有了足夠的抵抗力。
他是在別人的毀譽中走過來的。
“天階弟子”,這個身份,帶給了他太多太多。
而一路走到至今,他收獲的,不止是修為。
瀾水宗慶典後,第二天,徐亦山在靜修之地,開始“煉紙”。
十好幾種樹木的材料,有的取皮,有的取汁。
似乎有點複雜的樣子,但有了之前觀看和參予小凝氣散的煉製,這十好幾種的材料,相形之下就顯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最後,當一種淡綠色泛著淡淡馨香的紙頁在他的手上誕生時,徐亦山心中居然生出一種莫大喜悅,而這喜悅竟似是絲毫不遜於修為上有了不小的突破。
以後但凡寫劃,都用這種紙好了。
聞著那陌生但卻一點都不突兀的淡淡香味,徐亦山當即在心裏下了這麼一個小小的決定。
然後,他開始做正事。
向師尊請教。
嗯,這邊的師尊。
請教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徐亦山這些天來一直都在思索。
肯定是修行上的,這不用多說。
關於修行界關於小凝氣散關於青雲之路關於南屏秀等等這些,不是不能問。以那日短短接觸下的認識,徐亦山幾乎都敢說,他隻要問,師尊應該都會回。
但師尊不止是師尊,更是聖尊。
向一位聖尊問這些問題?
他是嫌自身的造化太多呢,還是嫌自身的運道太好呢?
所以,盡管關於這些方麵,他其實有很多的問題想問,但這些所有,還是第一時間就被他排斥出了意識之中。
正本清源,回到“修行”這個問題上。
關於修行,其實也有很多問題。
而徐亦山一直在思索的,就是問關於修行上的哪方麵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應該說,徐亦山是慎之又慎,重之又重。
基於那天短短的打開了“靈眼”後所看到的情況,最終,徐亦山確定了自己的問詢。
三江四海是前塵,嶺上山頭幻此身。
南域川峽水浩淼,北州原野雪紛紛。
曾同村舍村人近,亦與聖人聖地鄰。
日暮天長何處去?繁華落盡見真淳。
在紙頁的開篇,徐亦山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寫下了這一首那日和許同輝的同主題擬賦,雲。
這也是可以代表著他所有過往的一首道詩。
道詩之後,是徐亦山的詳細說明。
本是一尋常家族一尋常小子,然後被師尊收為門下,然後凝氣通脈開竅,然後引氣煉形還真。
六個境界,一步一步。
每一步,都有太多好說。
徐亦山沒有任何隱藏地,把自己的一路修行,展示在紙頁上,甚至幾天前在山穀中的遭遇以及發現諸多問題的情況也說了,然後問道:
“師尊,我該如何是好?”
如何做,才“好”?
這是一個有點滑頭的問題,不,是很滑頭,徐亦山寫完,甚至是有點偷偷地一笑。
但他想,師尊應該是不會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