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拿來,吾給汝安。
這話說著容易,真正做來卻是很難的。
想讓不安的心能夠安下來,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識,二是力,三是境。
識是要知道這心為什麼不安,如果你連原因都不知道,那就很難進行下一步了。
知道了緣由之後,想要解除這種負麵狀態,還需要足夠的力量或者說能力,不然,就算知道了為什麼,也還是隻能無可奈何。
此外,還需要境的配合。
如果麵對的外界環境太過不堪,則就算能力強大到近乎逆天,也依然無奈,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運道”了。
許廣陵給許同輝講這個小故事,隻是隨意,算是給其小小開一下眼界,而並沒指望其聽了這個故事之後,就“立地大悟”。
對於一個修者來說,想安心,還有一條不是捷徑的捷徑。
那就是從身入手。
身心互轉,這是一個基礎。
而還有一個基礎,那就是,心是搭建在身這個平台上的。
如果身足夠穩固,足夠強大,足夠靈動及生機勃勃……
那麼,心,想要進入負麵狀態,都很困難。
“閉關吧,斬斷外緣。”講完小故事之後,許廣陵對許同輝說道。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菜根譚中這麼說道。
前世,鑒於“身”的突破並不是很容易,儒佛兩家且不提,就連向以修身為主的道家,也滲入了大量修心的內容。
各種齋戒、儀軌,其實都是借助於某些手段從而靜心、澄心。
當然,也正因為絕大多數人在身的突破上乏善可談,導致很多修心的內容,無法深入,隻能是處於lv0、lv1的層次。
於是,不是泛泛,便是偏狹,不是空談道德,便是妄談心魔之類,從而真正地走向“唯心”。
以至於,雖然最初是從修行出發,但走著走著,就和修行沒什麼關係了。
遠離根本,遠離質樸,走向荒誕,走向光怪陸離,走向神婆神漢巫卜之流,走向佛家所謂的歪門邪道。
道藏中,這部分的內容,要占個十之三四。
一棵大樹,砍了主幹,隻要樹根還沒死,它還是會發芽,發出很多很多的芽,長出一大叢的不能成材的樹條。
這就是前世,修行領域,在修心方麵的基本概況。
儒家不例外,佛家不例外,道家同樣也不例外。
國內不例外,國外同樣也不例外。
然而,高度上雖然乏善可談,但在廣度上,卻是林林總總,把一顆“心”,伸向各個不同的方向。
就連很多與修行無關的世俗學者或者說哲學家之流,也對此類問題多有思考和闡述。
菜根譚中這句話,就是簡單一例。
這一世,雖然是修行大行於世的世界,但是修心的內容,卻未見於人階。
這奇怪麼?
不!
恰恰因為修行大行於世,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
身既可進,心便無用。
“修心”,至少在人階的層次,是一種“異端”。
這個世界,修行的主流是什麼?
就是凝氣、通脈、開竅。
凝氣,培育氣血。
通脈,身體的氣血壯大後,生而發之,“清輕者上升為天”,孕育出純粹的氣,然後用這氣打通身體諸脈。
開竅,竅為脈之節,在通脈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而這三個層次,全都與“心”無關。
然後,這三個層次的修者,已經是占據了整個修行界的90%甚至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