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本書的目的旨在勸惡揚善,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從正反麵兩個方麵論述了善人和惡人的對立,讓惡人看到他們的下場,更讓善良的人警醒,不要讓自己的善良縱容了惡人的惡行,縱惡等同於作惡。

人性當中具有兩麵性的,一個人一出生就帶了善和惡。

孟曰人性本惡,荀子曰人性本惡,其實人性是善和惡的矛盾體,同時又是同一體,為什麼一個人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之後,會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別呢?其中的差別就在於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

人生來就是善良和邪惡的矛盾同一體。

“近朱者赤”,“親賢遠佞”講的就是:當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善良的因素多餘邪惡的因素,那麼這個人長大成人以後,形成的社會價值觀就是以善為主,也就是一個善良的人。比如本書中的諸多正直的人,南潯無跡,董承等等一係列正麵人物,無一不是飽讀聖賢書,立誌為聖賢請命的大善之人。

本書主要是借助反諷的手法,自然要從惡人的角度論述懲惡揚善的必要性,“近墨者黑”,“孟母三遷”,講的就是:當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邪惡的因素多餘善良的因素,那麼這個人長大成人以後,形成社會價值觀就是以惡為主,也就是一個惡人。比如本書中的一些魔頭,大太監魏進忠等等一係列的反麵人物,他們要麼是生活在邪惡的環境當中,要麼是飽經非人的待遇,從而形成了邪惡的人性。

當然,人性不是一直不變的,“一念成魔”的是有人從善人墮落為邪惡;也有人從邪惡上升到善人,站到善人的陣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這句話的最真實的寫照,這兩種改變也是受社會價值觀中善和惡的因素的引導。

所以,一個國家若想長存久治,經久不衰,要想建立一個以善為主的和諧美好的社會,就應該樹立一麵大旗,這麵大旗上繡著四個大字’懲惡揚善’。要讓積善之家知道,隻要為善,哪怕就是一點點,也會獲得福報,福報當世,福報來生,福報子孫後代;同時,也要警醒為惡者,這惡不僅僅是大惡,就是惡,也會禍及當世,惡報來生,更加會禍及子孫後代。

教隻能喚醒人性中善良的一麵,止惡自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止惡需要一副枷鎖。人活著就有欲望,不管是善良的人,還是惡人,都有欲望。邪惡的根源源於欲望,隻要給欲望加上一副枷鎖,自然能夠很好的製止住邪惡;這副欲望的枷鎖包括道德和法律,道德讓有羞恥之心的人止於作惡,奉行善事;如果作惡的人已經沒有了羞恥之心,道德自然無用,就隻好用法律之矛強製作惡的人放棄作惡,奉行善事;當道德和法律都不能製止作惡的人繼續作惡,這樣的惡人已經無可救藥了,對付這種十惡不赦的人,隻有一個字,殺!

營造一個以善為主的和諧社會,就要用’懲惡揚善’這麵大旗作為正確的引導,引人向善,同時用欲望的枷鎖限製作惡,更是為為善者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