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高祖遺詔托天下;孝孫臨危援同宗(1 / 3)

外音:“非禦龍氏而王者,下共誅之。”

話禦龍氏後裔、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亡秦滅楚,於公元前0年建立大漢王朝。

春去秋來兩百載,公元前1年,漢室第十三位皇帝劉欣駕崩,王莽遂立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劉衎為帝。

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聽政,大司馬王莽輔國攝政,劉衎十四歲薨,在位五年,是為平帝。

王莽又立宣帝元孫、廣戚侯劉顯之子劉嬰,並改元居攝元年(公元6年)。

劉嬰即位時年僅兩歲,王莽自詡周公,居攝踐祚,身子服飾,用子儀仗,代子臨朝,稱假皇帝,自稱“予”,文書稱“製”,臣民稱其“攝皇帝”,“扶子以討不臣”號令下。

子乃上之子,王莽欲借書以使自己代漢符合意。時有G縣令孟通挖井時發現上古神石,上刻“告安漢公莽為皇帝”血字,遂連夜護送進京獻給王莽,並得厚賞。

此事後又出“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告帝符,獻者封侯”等符命圖讖,發現者皆得封賞。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太學弟子、梓潼人哀章“素無行,好為大言”,月圓之夜獨坐亭中,忽然黑暗籠罩,遂抬頭言道:「黑雲遮明月,黑雲,明月。生死榮辱在,大丈夫豈能碌碌無為,自古謀大事者皆有滅族之危。」

數日後哀章以上之意,將兩隻金櫃進獻太廟,太廟令上報朝廷,王莽親扶劉嬰車駕入太廟。

金櫃開封後但見“帝行璽金匱圖”、“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乃是赤帝高祖旨意傳位於王莽。

開國十一星宿姓名亦在策上,前八位乃王莽心腹,第九位即哀章,後兩位是王興、王盛。

王莽思索良久,並不識此二人,遂請來劉歆。劉歆此人上知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熟諳治民,識機,通鬼神,宣帝時即有神通之美名,王莽尊其為師老。

劉歆來後與王莽席地而坐,王莽問道:「師老,可知王興、王盛何人?」劉歆道:「不知。」王莽又道:「二人皆王姓,是否王氏族人?」劉歆道:「非族人,此乃意也,王城興,王氏盛,民安則興,糧足則盛。」

王莽恍然大悟,下令長安城無論貧富貴賤婦孺老少,凡是名叫王興王盛者皆帶入太學,劉歆問卜卦,方知城門吏王興乃第十位星宿,燒餅郎王盛乃第十一位星宿,其餘人等皆賞錢放歸。

劉嬰禪讓,大漢亡,王莽稱帝,定國號新,長安改稱常安並定都於此。

初始元年(公元8年)臘月初一改為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因此初始元年無臘月。王莽稱帝後將金策上十一人封為十一公,皆在三公九卿之列。

且王舜乃王莽堂弟,深得王政君信任,遂入宮請取玉璽。

與漢室風雨同舟六十載的太皇太後王政君怒道:「爾世受皇恩,未有尺寸之功,因承祖上蒙蔭而封侯,卻不知圖報,今反而來索取傳國玉璽,漢室不存,此物何用。」罷,擲璽於地,遂造成一角殘缺。

王舜將玉璽交於王莽,王莽令精工巧匠補璽,七日後黃金鑲角玉璽製成。

王莽族人王諫揣測王莽之心遂上書,王莽代奏:「漢室亡,新朝興,臣以為漢室太皇太後之尊號也當廢……」尚未完,王政君道:「所言甚是。」

話聽音,王莽遂道:「此乃無德之人,自以為是,應斬之。」不日,王諫引咎自盡。

數日後,民間傳聞得道高人張永乃仙界張師,已四百九十歲,童顏鶴發,奉帝之命駕雲降臨長安,卻不見其蹤跡。

一日三更,未央宮宣室殿忽然燈亮,宦官入內見一仙家,童子手捧符命銅璧立於其旁。

宦官立刻將此事奏報於長樂宮,太皇太後王政君雖有疑卻還是移駕,剛入殿內尚未看清仙家容貌,突然燈滅,隻覺人來人往,不知是人是仙,待燭光再次亮起,仙家與童子已不見蹤影,周遭亦無任何人,忽見龍椅現出一符命銅璧,上刻“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不久,宮中盛傳仙家下凡傳帝旨意,無數兵降臨。時地利人和皆歸王莽,王政君無奈退位。

此後,讖緯禪讓之風盛行下,無論貧富貴賤,善惡美醜,發現符讖書者比比皆是。

王莽擔憂長久以往將生出事端,且大位已定,遂下旨禁止假造讖書,若非“五威將帥”呈報,任何人等私自獻書皆抓捕關押,重者斬首,此令一出,符驟然減少。

時有甄豐之子甄尋逆勢而為,獻上符“新朝行周公舊製,設左伯,右伯,而甄豐正是左伯。”

甄豐乃甄尋之父,自持功高,常言「王興、王盛販夫走卒之輩列於朝堂,是為開辟地以來未有之笑談,誓不與其同列。」故而稱病在家。

王莽擔憂甄豐如此頑固不化,長此下去必然會使假借書之事泄露,遂動殺心又怕留千古罵名。

此次甄尋所獻符可謂急君所憂,升調甄豐,既遠離於朝廷,又受恩於朝廷,三是合意,可謂大合王莽心思,不日即收到恩旨。

不想甄尋得寸進尺,再次獻書言意定黃皇室主乃甄尋之妻,王莽大怒:「豎子安敢戲朕愛女。」下旨問罪,甄尋逃走,甄豐被迫自刎。從此讖書符銷聲匿跡。

到黃皇室主王嬿,其乃王莽長女,十三歲立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