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龍山猛虎北河蛟 肖府紈絝三害首(1 / 3)

晉陽,漢末北地五大都會之一,早在春秋末年,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修築晉陽城,周六裏。後迭為太原郡治、並州治,屢經擴建,到了漢靈帝光和四年之時已然東西長有十二裏,南北寬九裏,有戶兩萬八千餘,口十三萬六千多,太原郡北接雁門,西連西河,南蓋上黨,東麵則通冀州幽州二處,亦是個道路便利的所在,故此商旅雲集店家密布熱鬧非常。

其時朝中內臣外戚相鬥互為傾軋,偏又是遭逢黃河大旱,不少流民為生活所迫紛紛北遷,今日上黨四門更是人流攘夷車馬交織。這東門之處有著連續四五個茶僚,一文錢便能喝上一碗茶,更成了那些遷移之人歇腳的地方,門內城牆右側州府的布告欄邊圍著密密的七八層人,後排還有看不見紛紛躍起向內張望,可惜離得太遠卻見之不清。

如今的並州刺史姓丁名原字建陽,是個軍中出身,戍邊有功方得此任,雖然是個武夫可這位丁刺史在並州的官聲卻是頗佳,比之那些買官勳爵之輩強的太多,見流民極多,有能人給丁刺史出了個主意,叫做以工代賑,挑選精壯前往雁門加固長城以防匈奴烏桓寇邊,這工錢是沒有的,唯有一日兩餐管飽,這對流民而言已是極大的誘惑了。

“城東肖府欲尋教習一名,指導公子文事,倘經錄用,月俸兩石,一日三餐什麼房獨居……”別看圍觀的人裏裏外外足有一百多人,可真正認字的卻沒有幾個,這不還是一個身著長衫的中年人將榜文念了出來,不過此人似乎學問也並不如何,那個瓦房的“瓦”字沒認出來。

“月俸兩石?一日三餐,有房獨居?這肖家是什麼來頭?請什麼教習要如此豐厚的條件?又憑什麼敢占用州府的告示?”今日這份告示卻非是州府所布,而是肖府,聽了那長衫中年人念出內容之後所有人麵上都帶著驚訝的目光,兩石糧食是什麼概念?省著點吃足以養活一個八口之家一個月,不光如此還管吃,還有那什麼房獨居!在這些圍觀之人的心中,那樣的日子與神仙恐怕也沒多大區別了。

“張老三你個半吊子,顯你那?連個瓦房你都不認識也敢來讀肖老先生的告示?”此時一個老者的洪亮的聲音從外間傳了進來。

“來來來,讓一下讓一下。”長衫中年聽到這個聲音卻是對圍得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群道,這裏看告示的多半是外鄉人,對這個識字的本地人多是存了些敬畏,聞聲便就閃開了一條通道出來。

“楊老麵前哪有我賣弄的份,不過看這些外鄉人不識字,幫襯一下罷了。”見那個精神矍鑠的老者緩步而來,長衫中年上前一躬言道,麵上則是一副討好的笑容。

“都是大漢之人,他們背井離鄉的幫襯一下也是你的義氣,不過這話可要清楚了,肖老先生家請教習是好當的嗎?別人不知道你還不知道那肖大公子是何人?想教他沒有十分過硬的本事怕是一不到就要被打出家門,我勸各位還是速往州府找些活計吧,這些酬勞你們是拿不了的。”言語中道肖大公子楊老還回頭看了一下。

“恩,這位老人家的是,兩石糧食還能輪到我們?走吧,你我也隻有賣一把子力氣的份了。”楊老的語氣很是誠懇,很多外鄉人看在眼中都是連連點頭,如此豐厚的報酬豈是什麼人都能拿的?沒看見這位老人家提起那肖大公子都要皺眉,有錢人家的紈絝惹不起啊。

一時間人群紛紛散去,有時間在這裏看熱鬧還不如趕緊去州府謀個差事,這拖家帶口的老娘孩子還餓著了,不過流民眾多也並非沒有真本事在身的人,還是有三四個身著青衫做文士打扮的男子留在這裏,起來如今的世道一身的所學還當真就比不上一把子力氣,好不容易看見一個可以解決一家老吃喝的機會豈能輕易放過?

“老人家,我等飄零到此,一家都在為衣食憂愁,雖無什麼大成總算還讀過幾年詩書,還望老人家不吝指點一二,我等不勝感激。”其中一個麵白微須身軀瘦弱的文士到了楊老麵前拱手言道。

“張老三我的什麼,叫你子不要賣弄吧,人家才是真正的讀書人,哦,列位也不必多禮,老漢可當不起這般稱呼,想當年我也做過裏正,各位便叫一聲楊裏正吧,這裏不是話的地方,既然想知道肖府的究竟我們去那家茶僚一談如何?”楊老一見此人的話姿態便知乃是真正的讀書人,當下了張老二一句便也抱拳還禮。

“恩,是該請楊裏正喝杯茶的。”那人聽了麵上稍有尷尬之色,但轉瞬便即隱去按照楊老言中的稱呼道。

“嗬嗬,老漢要去茶僚可不是占你們的便宜,我敬各位是讀書人,茶錢不會讓你們付的,出門在外誰沒個不方便的時候?”楊老觀其神色便知究竟,一文錢一碗茶起來便宜,可要省下一文錢買個餅卻夠孩子吃了,他的兒子求學在外因此對於這類人物向來很是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