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秦王逐客令(1 / 2)

於是,韓王派最有名的水利專家鄭國前往秦國,遊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

你秦國最近連年大旱,百姓怨聲載道,這樣下去,你又怎麼能完成先王的宏圖大誌,消滅六國呢。

嬴政本來就想發展秦國的水利。

恰巧,韓國國君製定了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的策略。

最後,鄭國“修渠引水”的這個誘人的建議得到了嬴政、呂不韋的一致認可。

秦王政元年(前46),嬴政立即征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開始建鄭國渠。

在施工過程中,有人告發這是韓國的“疲秦”陰謀,表麵上是為了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借此消耗秦國的國力。

秦王大怒,要殺了鄭國。

鄭國泰然自若,既承認自己是韓國間諜,又指出:“不過請大王明鑒,鄭國渠修成後,可以灌溉上百萬畝良田,秦國也不會再鬧饑荒了。試想,我為韓國延命幾年,卻為秦國建萬世之功,望大王深思。”

秦王認為鄭國得很有道理,覺得鄭國是個人才,殺了可惜,就饒了鄭國,讓他繼續負責,將這一條工程浩大的水渠修完,還將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

鄭國渠建成後,關中沃野千裏,為秦國的強盛和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疲秦的陰謀並未得逞,卻將秦國送上了強國之路。

這個時候,一些大臣們趁機勸秦王:“各國入秦充當間謀的客卿大有人在,這些人是隱藏在秦國的定時炸彈,他們的目的就是搞垮秦國,不如把他們統統驅逐出秦國。”

眾口一詞,秦王一聽覺得很有道理,聯想起不久前發生的嫪毐事件、呂不韋事件,現在的鄭國渠事件,使他深信,很多客卿的確存在著重大的問題。

秦王采納了這一建議,下了一道逐客令,凡是原籍非秦國人而在秦國做官的客卿,全部驅逐出境,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秦王逐客令”。

秦王下逐客令,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此舉不過想借機,清除潛在的的反對勢力。

當年,呂不韋有食客三千人,尤其是呂不韋任相期間,大批食客身居政壇要職。

呂不韋被罷相,但其勢力依然遍布整個朝廷。

秦王對李斯下逐客令。

李斯是楚國人,荀況的學生。

公元前47年,他由楚國來到秦國,投到秦國宰相呂不韋的門下,當了食客。

呂不韋看他才學過人,就向秦王引薦,所以李斯被拜為客卿。

就在李斯欲大展宏圖之際,秦王卻對李斯下了逐客令。

李斯被逐出鹹陽城,想到秦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想要完成自己的遠大抱負,非秦國不可,不甘心就這麼被驅逐出秦國。

李斯顧不得鞍馬勞頓,挑燈伏案,奮筆疾書,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

清晨,他把這份函件交給驛使,是有秘要的工作報告給秦王,讓他必須傳到。

李斯寫的函件很快交給了秦王。

秦王見信上寫著:秦國這許多年來,正是因為吸收了六國的人才,才能迅速發展起來。大王下令逐客,這是錯誤的。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流,無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