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皇朝西北邊陲的姚關縣,最近這幾日有些不太平。
城東首的齊老爺從外宅後的荒地裏挖出了一塊古碑,齊老爺是出了名的大老粗,因而他特意請了縣裏去年的鄉試秀才張生來進行辨認。張秀才飽讀詩書,原是不慌不忙而來,孰料,一見到那古碑上的文字,便大驚失色,當即昏倒過去。
齊老爺宅心仁厚,命下人將張生搬了回去。三日後,待張生醒來,那本來恃才傲物的秀才,竟變得有些癡傻形狀。他雙目無神,時而手腳揮舞,隻嘴裏不停地念叨著:“以蘭為旌,逐鳳以興﹍﹍”
齊老爺自然聽不懂張生所念之語,無奈之下,便隻得請了縣裏其他幾位秀才來一同參詳。大家議來議去,始終也沒得出個結論,齊老爺便隻得作罷。
然而,沒過多久,這事卻莫名其妙地傳到了縣太爺蘇大人的耳中。說來湊巧,近幾日也恰好到了蘇大人上表述職之時,姚關縣地廣人稀,民風淳樸,一年到頭連盜竊案都難得發生兩起,便更別提什麼轟動一時可以寫進述職報告的大事了。
蘇大人為此勞神費心,不久,便有那好事之徒,向他提起了齊宅古碑的事。是夜,風雨淒淒,蘇大人入睡不得,披衣而起,他坐在回廊之中秉燭夜思,不自覺地便想到了古碑上那兩句不明所以的話。
——以蘭為旌,逐鳳以興。
“這話究竟是何意思?”蘇大人長歎一聲,不禁咬文嚼字起來。
“以蘭為旌,”他揉了揉太陽穴,自言自語道:“這話好理解,語出屈子的《九歌》,用蘭草作為旌旗,可這後半句——逐鳳以興,是什麼意思呢?”
若真有這麼好理解,那讀碑的張秀才也就不至於一病不起了!
第二日,處理完公事的蘇大人一回到後院書房,便又開始為述職表的事犯愁,他將這一年來的大小卷宗公文細細理了理,發現果然又如往年一樣,是極其平淡乏味的一年,他歎了口氣,為自己毫無亮點的政績憂愁,亦同樣為個人渺無希望的前途而憂慮。
這時候,書房外走進來一個小吏,他年紀輕輕,身著粗布素袍,態度亦是極為禮貌謙恭。
這個年輕人蘇大人是認得的——半年前文房師爺告老還鄉,走時,曾向他舉薦了這個年輕人,蘇大人念舊,沒多想便將他招到了身邊。畢竟人年輕、思維靈活,平日裏,他也沒少給蘇大人出些意料不到的好主意,久而久之,這姚關縣城裏的大小事務,蘇大人都會習慣性地聽聽他的意見再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