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有風起(1 / 3)

大桓王朝景帝二十六年。

景帝剛平息兩場皇儲之爭引起的叛亂。

北方大宣帝國又於此時,突遭三百年一遇之曠世旱災,故舉強兵來犯。其勢洶洶,縱損敵一千而自傷八百,亦如狼似虎,無所畏懼。

大桓王朝上下,人心惶惶。

帝都青霄城內,縱經曆數場文物重臣間,皇室與國柱世家間的強強聯姻,亦愁雲慘淡,氛圍壓抑。

就在前線遭遇十七連敗,戰線已逼近帝都隻剩最後一千裏時。

離開帝都已有將近兩月之久的國師臻雲上仙,卻突然回歸,帶著一位毫無修為,已將近弱冠之年的男子。姓李名曦。

臻雲上仙笑言:“此子可解國難。”

朝野嘩然,不服不屑之言,此起彼伏,交相喝應,愈演愈烈。

而兩月過去。

前線紛紛告急,各地征兵力度再次加大,田野之間,已可見七八歲稚童揮舞鋤頭,汗如雨下,雙唇緊咬,發白又皸裂。

但在心存死誌下,前線戰況,愈發膠著。

那國師寄予厚望之李曦,卻依舊毫無作為。

據聞,他更是每日看完書,與鎮守帝都,每日操練帝衛軍十個時辰的車騎將軍端木椿問過兵法,與國師臻雲上仙問過修仙之人如何看待塵世,與景帝、兩位相國,三位國柱問過朝野,便帶著護衛,遊蕩帝都,還出城,遊覽山河。月明星稀之時方歸。

臉上不見絲毫凝重,不見絲毫憂愁,不見絲毫憔悴。唯有恬淡,唯有閑適,唯有平和。

麵對攔路之人,麵對冷言冷語之人,李曦一笑而過:你等若心存報國之誌,會有此等閑情逸致來罵我?

三日後。

新訓兩月的新兵,趕赴前線。

此時,各地民怨,已到了全國各地,有大批大批讀書人先後公車上書,請願聖上勒令李曦立即敬獻綿薄之力,以證明自己沒有屍位素餐,德不配位。

所以,來到禦書房,看到拿著厚厚一疊公車書文的聖上,臉上帶著無奈,也帶著心裏其實也有此等想法的不滿的神情,看著兩位臉上毫無表情的相國,李曦微微一笑。

恭敬作揖:

“陛下,但請修書一封,讓下讀書人下地種田,以感下地耕種之婦孺艱難,保證補給。若不願,那奔赴前線,保證前線後勤。讀書人,讀的都是聖賢道理,讀的都是仁義為先,聖賢心憂下,那麼,國難當頭,他們是不是得做些實事,以對得起讀書人該有的覺悟?而不是在此公車上書,然後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鑽那在亂世中更加脆弱不堪的聖賢道理,吃那些老幼婦孺耕種的糧食。”

“再修書一封,動員各地江湖人士,奔赴前線,記錄在籍,積攢軍功。日後朝廷必有重謝。”

“再修書一封,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如今正值國難,誰再尋歡作樂,誰再大發國難財,商賈不肯開倉救濟百姓,富豪不肯捐獻綿薄財物讓前線安然過冬,全以叛國罪論處,流放前線。征召所有大戶能征召的男仆女仆調往前線,保證後勤,有才幹者,除賤籍,恢複自由身,然後入軍籍。”

“至於青樓女子,誰想脫離賤籍,那便把餘生賣給朝廷,去前線醫治照料傷兵。但若城破在即,則優先護送回可退守之城。若成功擊退大宣虎狼,所生子嗣,一律保送進當地學院。”

“再修書一封,誰若縱不知自己有何才能,卻有一腔報國熱血,能有杯水車薪之作為便十二萬分甘願,那記錄在冊,調赴前線,以未來棟梁之材暗中培養。”

“再修書一封,這批新兵,以及之前三批新兵,誰願以武報國,誰有大將之風,誰有虎將之威,便留下,誰願以頭腦在前線出謀劃策,便轉為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