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許埋灶生火(1 / 2)

乾德元年二月初八,傍晚時分,在江陵城外一個叫五十裏鋪的江邊小碼頭,停泊著五十餘條小木船,船上載著二百五十餘名宋朝鄉兵,以及大量的糧草,他們原本駐守在西北方向三百餘裏的襄州城。

昨日辰時許,他們乘坐著五十餘條小船,趁著刮起的東風,走長江水路逆勢而上,在今日酉時許,行至江陵城外,長江岸邊一個叫五十裏鋪的小碼頭,原地待命。

這個長江岸邊小型的碼頭之所以叫做五十裏鋪,是因為它距離江陵城大概有五十裏地而得名。

此時此刻,天色已然黯淡,長江邊也刮起了冷颼颼的風,坐了十幾個時辰的鄉兵們,則都從船上下來,來到江岸上安營紮寨留宿過夜。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把軍隊大致劃分為四種編製,分別為:禁軍、廂軍、鄉兵、藩兵。

不用說,禁軍則是宋朝的主力部隊,也可以叫做“中央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嫡係部隊,而鄉兵則是按戶籍丁壯比例抽選或募集土人組成的地方民眾武裝。

鄉兵平時不脫離生產,農閑集結訓練。擔負修城、運糧、捕盜或協同禁軍守邊等任務。

這二百五十餘名原本駐守在山南東道節度襄州城的鄉兵,昨個兒接到了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下達的命令,讓他們攜帶大批的糧草,在明日入夜之前,務必趕到江陵城外這個叫做五十裏鋪的碼頭待命,至於讓他們運送糧草的目的,鄉兵們一概不知。

走了十幾個時辰的水路,這二百五十餘鄉兵們的一日兩餐,也都在船上解決,由於木船上不能生火做飯,他們吃的都是臨行之前準備好的幹糧。

現在,船好不容易靠了岸,不少鄉兵們覺得他們終於可以上岸生火,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飯食。

畢竟,現在是農曆二月初,到了所謂的初春時節,卻也春寒料峭,再加上,傍晚時分江邊又刮起了“嗖嗖”吹個不停的冷風,更加讓鄉兵們覺得有必要生火做飯,抵禦寒冷。

在這二百五十餘名鄉兵裏麵擔任副都保正的李嚴,當即就吩咐隨行的幾名夥夫道:“也天氣也忒冷了些,凍得人直打哆嗦,江邊還刮著這麼冷氣逼人的風,你們幾個人趕緊埋灶生火做飯,讓弟兄們吃上幾口熱乎的飯食,暖一暖身子骨,在這麼下去,非得凍傷凍死人不可。”

隻待李副都保正吩咐完畢,那幾名隨行的夥夫,當即就欣然點頭稱是,趕緊從船上卸下灶具,按照李副都保正的吩咐,來到岸邊埋灶生火。

雖說,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在宋朝終結,自打宋朝開始,才會有了我們今天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可是,在宋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之際,還是依然保持著一日兩餐的傳統飲食習慣。

正所謂““朝曰饔,夕曰飧”,古人大概在時辰吃當天的第一頓飯,在申時吃當天的第二頓飯。

今個兒由於著急趕路,鄉兵們光顧著劃船了,隻在今個兒辰時吃了第一頓飯,這第二頓飯原本是應該在申時吃的,可是,他們都沒有吃,想著行到了五十裏鋪才吃也不遲。

一聽說今個兒的第二餐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食,在岸邊正在搭建帳篷的鄉兵們,俱都備受鼓舞,他們一個個幹勁十足,搭建敞篷的速度比平時訓練的時候明顯快了很多。

正當所有人都翹首期盼著等下吃上幾口熱乎乎飯食的時候,突然聽到一名年輕鄉兵,衝著不遠處正在埋灶生火的幾名夥夫們,大聲地嗬斥道:“你們趕緊把火滅掉,這裏不能夠生火!”

那幾名夥夫正滿心歡喜地在埋灶生火呢,突然,看到一個身高八尺的年輕小兵,衝著他們大聲地吼叫,讓他們趕緊把剛生起來的火滅掉,頓時,就愣了神。

不等愣在原地的這幾名夥夫醒過神來,方才,還在搭建帳篷幹得熱火朝天的鄉兵們,紛紛放下了手中的活兒,衝到了這名年輕鄉兵的身前,並且,把他團團圍住。

“你這豎子,真是無禮,你可知,讓夥夫們埋灶生火做飯,是李副都保正下達的命令,你有什麼權利讓夥夫們把火撲滅?”一個胖乎乎的鄉兵,很是氣憤地質問道。

“就是,你憑什麼讓夥夫們把火給滅了呢,你不就是一個小小的鄉兵,竟敢說出如此狂妄之言,難道連李副都保正的命令都敢違抗麼?”一個皮膚黝黑的鄉兵,也大聲地指責道。

“這等無理取鬧的豎子,是哪位保長的手下,還請保長出麵,把這豎子帶回好好地批評教育一番,竟敢公然違抗本副都保正下達的命令,難道不怕連累同保的鄉兵們一同受罰麼?”李副都保正也看不過去,他氣憤不已地撂下了狠話道。

隻待李副都保正話音剛落,就有一位看上去有四十多歲的健壯漢子擠進了人群,哈著腰走到了李嚴的跟前,拱手賠笑道:“還望李副都保正海涵,是在下管教不嚴,這小子我一定帶回去好好地批評教育,請李副都保正息怒,您大人不記小人過,千萬不要跟犬子一般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