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他山少年(1 / 2)

枯葉染秋,山高林密。

雄俊的大山鋪上了一層層惹人遐思勾人心緒的落葉,宛如遲暮巨人,在追憶那已逝去的年少春華。

在那山腰之處,鳥鳴烏啼、野花溢香,一匹白練似的溪澗順著石壁款款流下,淡淡的水汽散逸開去,讓地四周有了濕度和厚度,空氣清新得讓人深吸一口都精神兒倍增。這是大山的饋哺。山且有情,蒼生亦歟?

李修凡已在溪澗邊的石頭上靜坐了五六個時辰,這是他每日的必修功課。

靜坐不是坐著不動,而是屏棄雜念,心神合一,與地交泰、融入自然,從而忘我,達到修養身心,調理機態。這是一種鍛煉心境的基本法門,可以是最平常不過了,世間一切虛空法界有情眾生皆可修習。

有那慧根和靈性者自然能從其中獲得好處,明白其奧妙。當時極富盛名的大儒張之煥在其所著的《格物四訓》中更是濃墨闡述:靜坐暗合乎道,是修己煉神,洞察大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李修凡於靜坐中醒來,明亮的眸子環顧了一下四周,遠處山頭頂著紅彤彤的雲彩,傍晚已漸漸來臨。霞光滿。

大山的背麵就是李修凡生活的地方溪山村。這是北丘國中北邊一處偏僻的地域,人煙稀少,荒涼貧瘠。村落不大,約幾十戶人家;當地人主要以狩獵為主,此地四周山林丘壑環繞,延綿萬裏,林野間多有豪豬麋鹿,兔羊虎豹。更有哪傳中的魑魅山鬼,不過這些隻是傳,溪山村裏的人從沒有遇到過。

村裏上下也還富足,翻過幾座山頭有個集市,獵戶用獵物可以在哪裏交換各種生活器皿,每家日子算得上景氣。

李修凡自就跟著爺爺住在這裏。爺爺雖已年邁,但身子骨卻很好,還能折騰,平時做些農具手工、打魚狩獵過活兒。

而李修凡每日除了讀書習字,就是靜坐,這是爺爺強製交給他的一個任務。爺爺過不要問他自己將來的路,一切都要他從靜坐中尋找答案。李修凡一向乖巧,爺爺既然這般要求於他,他也就認真照做,閑暇時就出去弄點生火的柴,或煮煮飯給爺爺減少點生活勞力。

每次看見爺爺翻山打獵或乘舟捕魚忙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時,李修凡心裏總會愧疚不安,對於一個十一二歲左右的孩子,稚氣和少年所擁有的笑容早已被磨掉,有的是想努力長大,做個錚錚男兒,把爺爺身上的擔子接過來。

爺爺老了。爺爺該有自己的晚年生活。

但是對於現狀的李修凡來,一切如同風中的落英不知歸於何處,內心灌滿大片大片的空白。

少年有誌,奈何難伸。

爺爺讓他每日靜坐,去體悟自己的心,去融入自然,感受地,卻不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隻知道自己從便和爺爺在這裏長大,自己父母親人是誰,他們還在嗎,在哪裏?記得有次問爺爺,他卻玩笑的回了一句:“放心,你不是野種,時候未到啊,時候未到,變了,唉,快溫習功課吧。”而李修凡隻能傻傻的聽著,知道爺爺不會告訴他,也不生氣。

李修凡站了起來,踢腿甩手,活動了一下筋骨,每次靜坐都讓他的心靈獲得無比的平和,心境圓潤通達,恍若變成了遠離世俗功祿利誘的山中道童一般。對於自己的身世也不過多在意,放寬心態,順其自然,時候到了一切都會知曉。

看到歸巢的老鴉撲撲飛過,太陽半邊身子已沒入山崖中,就快黑了。

“屋內快沒柴了吧。”李修凡心想。也不知爺爺從集市回來了沒,不管了,先弄點柴回去。

李修凡迅速的在四周灌木裏拾起木柴來,將其用藤條捆好,找根粗大長一點的樹枝往肩上一挑就向溪山村走去。

這裏的每家房屋皆依山而建,一簇簇不知年月的古樹盤紮聳立在山崖上,枝丫曲徑環抱,如同守護神一般將村子隱藏在其之下。村口溪流潺潺,際的霞光從水波裏、樹梢中、落葉上折射到村落裏的每家每戶,祥和寧靜,宛如世外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