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紅皮書引發的思考(1 / 2)

“昭王五年,疫氣大行。士卒氣衰,聞鼓聲而不前;布衣臥榻,臨晌午而不作。或蹣跚而行,斃厥於市;或棄衣而走,如癲如狂。凡五年,其病死著三分有二,雖醫者不能知其然也。是為隱者矣……”

“籲——”

不知道看了多長時間,吳長桑終於放下了手中的紅皮書。他站起身,雙手交叉上舉,一個哈欠,讓整個酸痛的身體得到了暫時的緩解。

門外的大雨還在下,雨水打到了屋頂層層疊疊的瓦片上,順著屋簷滑下,直落在門口的台階上,在古樸的門前劃出一條線,清楚地將地麵分成了幹濕兩片。

原本沾滿灰塵泥土的外牆在大雨的衝刷下,露出了鮮紅的油漆色。牆下的花兒早已經倒在了水泊中,隻有那高高的野草才能在如此大雨中繼續挺拔身姿。院內積水已經可以漫過腳踝,如果大雨還不停止,過不了多久,雨水就會漫過台階,進入屋內。

在吳長桑的記憶中,這場雨,下到晚上八點鍾左右才會停止。

一襲縫刻著紅色虯龍的黑色漢服,披散著的烏黑的長發,高高的個子,板著嚴肅的麵孔,鋒利的目銳眥透露出的堅韌與傲骨,一副完全不符合時代氣氛卻又凸顯著張揚與傲氣的裝束,吳長桑,正是這個古風建築庭院——漢儀社的主人。

他手中攢著的那本巴掌大的紅皮書,裏麵所寫的內容,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這本紅皮書,是他很久之前收拾書房時,偶然間發現的。當時紅色的書皮上封滿了灰塵,裏麵蠟黃的紙張上已經不能看清其中的字跡。遂將它擦了擦封麵便扔進了抽屜裏,而現在再拿出來仔細觀察,卻能在前麵幾頁看清部分字跡。

這些字都是由篆體書寫,估計成書時間在秦漢時期,最早不可能超過春秋戰國,吳長桑在漢儀社研究學習過古代篆體字,辨認這些篆體字並理解其中的內容,對他來並不是難事。

書中前一部分講了發生在成書年代的一場瘟疫。這場瘟疫規模之大,傳播之遠,死傷之慘重,均是前所未有。上至秉國之重臣,下至耕耘之百姓,沒有不被這場疫情影響到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瘟疫流行,患病的人症狀都很怪異,他們並不像一般的疫情流行那樣,變得遍身癰瘡,臥床不起。他們的主要症狀皆為神誌病,身體不能主四肢之運動,失去了思考事物的能力,甚者出現癲狂癇,甚至最終口吐黑血,斃厥而死。

由於當時各醫家不能解釋所發生的疫情,所以將其統稱為“隱者”作祟,指的是人們看不到的“隱者”,如疫氣一般,在人群之間擴散,導致這場疫情久久得不到緩解。

不過幸好的事,這場疫情最終得到了控製,先民們成功戰勝了所謂的“隱者”。但具體用了什麼措施,持續了多長時間,書中並沒有,吳長桑也毫無頭緒。

書中後麵講的,是本書作者自己的一些世界觀,作者用他自己的語言,解釋了“隱者”的產生,以及如何來到人群中散發並流行的假。整個敘述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性,並不能為吳長桑所信服,但是出於完整而考慮,吳長桑還是把後麵的內容都瀏覽了一下。

書中,四方上下,古往今來,並不是隻存在我們一個世界,其實,我們的世界隻是一個宏大的世界觀的一部分而已。姑且將這個宏大的世界分為源世界和衍生世界。源世界是整個宇宙的源頭,是生命的起點,衍生世界是源世界邊界之外的世界,衍生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皆來源於源世界。

古代人喜歡用陰陽五行來事理,所以這本書將外圍的衍生世界分成了金,木,水,火,土五個世界,統稱五行世界,因為土是萬物之母,土乃五行生化之源,所以將我們所在的世界,當做了土行世界。

書中還用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源世界和衍生世界的關係,宏大的世界就像一張圓盤,圓盤的最中央便是源世界,是固定不動的世界,圓盤的外圍就是我們所在的五行世界,與源世界不同的是,五行世界是不斷向外擴張的,容量在不斷的增加,並不像源世界一樣始終保持一個範圍而不會變化。

這和現代三維空間的宇宙觀大相徑庭。

五行世界裏本來是沒有生命的,而上飛的大雁,水裏遊的魚兒,還有地上的行屍走獸,無一不是生命的最好的詮釋。然而這一切的生機都源自哪裏?